章丘“黄河事件”: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曰章           
  发生在章丘,震惊全国的“黄河事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那些痛苦的记忆现在人们不愿意再提起,特别是经历过的人们。  
  1958年底,地瓜“丰收”,大量的地瓜没有办法储存,只好全部挖沟存在了地下。哪知当时天寒地冻,冰冻三尺,地瓜全部腐烂,老百姓的口粮成了大问题。1959年初,章丘县黄河公社的许多村子断了口粮,老百姓饥寒交迫,饿死了许多人。
  据经历过当时困难的老人回忆,那时候捂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连走路的劲儿都没有,哪有人去统计死亡的数字。因为当时章丘是重灾区,而黄河公社又要比其他公社死亡人数和状况严重一些,成了饿死人的典型地区。其实,当时的黄河公社的状况只是山东的一个缩影,山东有一部分地区比黄河公社略差一些而已。在1960年夏,陈毅同志南方考察经过山东,发现了虚报和浮夸的问题较为严重,为此上报中央,震惊全国,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事件”。
  当时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就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舒同,因为山东的虚报和浮夸风而受到牵连,在1960年由他的老上级朱德亲自出面到山东将他降职降级。1961年4月,中央决定保留舒同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下放章丘县任县委书记,共在章丘县生活了两年多,于1963年离开章丘赴陕西上任。
  舒同来到章丘后,坚持深入到农村一线,了解群众疾苦,调查研究实情,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当时全县十七处人民公社,共有一千一百多个生产大队,舒同几乎走了大半。特别是山区和近山区的几个公社作为重点,进行巡查和细心琢磨。在进行实地调研后,对部分公社领导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一些改进生产的新思路。
  因为当时的状况无论是人的思想,还是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差,粮食严重缺乏,一些领导干部和老百姓对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体力严重低下,一点士气都没有。舒同为了尽快改变困难的现实,尝试性地搞起了小范围的“章丘版”的包产到户,不少生产队不敢实话实说,看到别的生产队搞,在积极支持的同时也偷偷地搞了起来,人们的心思其实都明白,就是能够多打点粮食,改变一日三餐野菜和树皮果腹的现实。
  你搞我也搞,后来干脆暗的变成了明的,都搞了起来。在省委知晓这些情况后,专门致电舒同,要求和中央统一认识,不能盲目自己搞上级精神不允许的东西。面对上级的压力,舒同思想包袱很重,让县委出面制止承包到户的生产方式。可是,视承包到户为救命稻草的老百姓能够愿意吗?大部分生产队已经搞起来了,此时已经控制不住了,谁愿意停下来呢?
  舒同作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亲自到离明水近的吕家大队进行包村蹲点,他所负责的村西沿绣江河两侧的三百多亩玉米地,进行了挂牌。上面登记承包人和管理人名字,亩数及管理措施等等。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认真管理,合理浇水和施肥,亩产量明显增加,比大集体混合搞生产的实际效率明显提高。舒同不但非常高兴,心头压力明显降低,而且老百姓也欢欣鼓舞,干劲倍增。
  粮食增加了,野菜食用量渐渐减少,体质明显增强了,饿死人的现象明显遏制。自此开始,“黄河事件”的阴影才从领导干部们和老百姓的心头渐渐退去,开始了有“希望”的新生活。舒同对取得的实际效果如实向中央汇报,高层领导也意识到了大跃进,浮夸风的危害,开始纠正错误的方法。
  五十多年过去了,天地变化太大,以至于老人们曾经的梦想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大饥荒、大饥饿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再次发生,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痛不会荡然无存,需要时间的积累,慢慢消散。之所以写出来,并不是揭过去的疮疤,而是让人们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是给年轻人一个记忆,了解老人们曾经的苦难,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好好活着。
  (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了退休多年的王绪长老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