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人均年收入增长约47倍
曲堤镇郭家村安装30个沼气池创干净村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花畦环绕的郭家村。  本报记者 梁越 摄
   本报记者 梁越 见习记者 张健 通讯员 胡玉福 刘海滨                               
  众所周知,曲堤镇以黄瓜而闻名天下,村民发家致富当然也离不开黄瓜产业。曲堤镇郭家村1996年开始搞产业结构调整,18年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300元增长至14280元。部分村民家中安装了沼气池,旱厕也得到了更新,村子的环境焕然一新。
曲折小路变柏油马路
  15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离曲堤镇政府西北方向两公里处的郭家村,6条道路相互交叉且一尘不染。“最早通往郭家村的是一条4米宽、曲折泥泞不堪的小路。”郭作明说,一到雨季,农用车经常会半路抛锚,陷在泥潭里。村民贩卖黄瓜需要用拖拉机把自行车和黄瓜运到村头。
  为此,郭家村村委会便开始集资修建和整修本村东西方向4条马路和南北方向2条马路,宽达6米,共计5600余米。“这样村民可以随时将黄瓜运送至黄瓜市场进行售卖。”村民卜女士说,再也不用担心黄瓜被放坏的现象出现。
  村委会在拓宽马路的同时又对排水沟和路肩进行了统一的硬化和整理。“先让村民把房前屋后的秸秆和粪堆进行了统一清理,并在道路两侧挖两排排水沟,避免了雨后污水横流的现象。”郭传冬说。
  至于路面的清洁问题,郭家村村委会还拿出专项资金雇佣保洁员3名,每月每人发放500元工资。“一早一晚清洁工都会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下雪天还会除雪,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卜女士说。
投资15000元建造30个沼气池
  农村少不了粪堆和秸秆,一到夏季容易出现异味。为此,2012年郭家村投入15000元扶持建造了30个沼气池,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直接作为发酵原料,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有了沼气池后,干净了女人,解放了男人!”郭传冬说,妇女做饭不再被秸秆熏得满脸是灰,男人也不用再将秸秆抱回家。此外,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于做饭、照明、保鲜等多项用途,为村民节省很大一笔开销。 
  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据介绍,人畜粪便经过发酵所产生的沼液是优质的饲料添加剂,饲喂畜禽可减少发病率。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和浸种,起到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同年,郭家村委会还投资2.3万元进行了厕所改造,所有的简易厕所被拆除。“以前苍蝇满天的厕所,现在变得无味、整洁。”郭作明说,上完厕所后,轻轻一踩踏板粪便随水流走,一桶水可以使用1个月,相当省水。
  “我们还投资12万元,购进了国槐、紫叶木等1800余棵树苗。”郭传冬说,对2700米的街道进行了双向绿化,绿化面积达4900平米。不少健身设施建在花池两侧,老年人没事时可以带着孩子在花池两旁玩耍,既健身又能呼吸新鲜空气。
人均年收入由300元增至14280元
  据了解,种植黄瓜是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郭家村有245户村民,共418个黄瓜种植大棚,人均1.7个大棚。早在1996年,该村就开始种植黄瓜大棚,到现在发展成了整个曲堤镇的黄瓜主产区。 
  “1996年别提多难了。”郭家村村书记郭传冬说,那年村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修建黄瓜大棚需要投资,农户生怕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均不接受调整。为此,村委会组织村民去蔬菜大棚已成形的寿光、姜集等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
  思想工作做足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正是秋季玉米授粉期,有些已经长出了小玉米棒,要把它们全部挖掉。“村民的惜粮意识太重,舍不得挖掉。”郭传冬说,经过村委长期工作以及帮困难户贷款,最终才建成88个黄瓜大棚。 
  “随着黄瓜大棚收益渐渐提高,村民的种植热情变得十分高涨。”郭传冬说,尤其是2000年之后,“由原来的要我种变成了我要种。”村民积极争取整地调地建设蔬菜大棚,村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1996年前种植农作物,人均年收入才300元,如今增长至14280元。“18年的时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约47倍!”村民郭作明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