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敬畏我们的祠堂文化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柳华东(栖霞市)

  这两天看到栖霞市大庄头村柳氏祠堂的照片,心中骤起波澜。照片上,祠堂院墙已破,无门的祠堂成了放三轮农用车及各种家什的场所,屋漏墙破却无人管,谁还把这作为祭祀先人,团结族人的圣地呢?
  说到了祠堂,我就想起正日渐兴盛起来的寻根热,这实在是体现出了我们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寻根谒祖,正是一种血缘的认同,一种文化的认同,更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深刻体现。
  所以,作为重要载体的祠堂,更应该是寻根谒祖的重要支撑,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一座祠堂,往往历尽沧桑,而她正像一位母亲,成为天下儿女向往之地,在团结族人和弘扬民族美德等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作为柳氏后人,我向来重视自己的家族渊源。读高中时,曾听一位桃村同学讲大庄头是柳氏发源地,我心存疑惑。后来跟爷爷谈起,爷爷居然认可了,我第一次认识了大庄头。再后来,广泛听说柳氏的渊源故事,尤其看了柳毓明先生的《胶东柳氏族谱》,更对这个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柳氏徙居并最终绵延至今的大庄头村恭敬有加。
  在对祖居地的景仰之中,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柳氏祠堂。兴建于嘉庆的祠堂,其文物价值自不必说,而作为柳氏后人,其传承意义更是不可小觑。遥想当年,春秋末,鲁亡,柳氏为避祸始迁出源地,有仕楚者,有迁山西者,同时有一支前往今栖霞大庄头者,而此正为胶东柳氏之源。大庄头成为胶东柳姓故里,成为栖霞建村最早的村庄。建于1818年的大庄头柳姓祠堂有碑文详细载明,历经近二百年风雨,房屋受损严重,从照片可以看出极有倒塌危险。一旦毁损灭失,文物难以保全,研究价值丧失,损失不可估量。
  作为文物,政府应该责无旁贷。而作为族人,又怎么能袖手旁观?传统文化在民间、在地方沦落到如此地步,何谈传承。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却是物也非来人也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