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臧克家的济南情缘
在泉城,他在刊物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作品
2015年1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臧乐源和妻子乔植英在自己的家中。   本报记者 范佳 摄
     1923年,臧克家在济南求学时,首次在大刊物上发表了作品。他的儿子臧乐源出生于济南,在山大任教后定居济南,他和妻子乔植英回忆起臧家在济南生活时的往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随记忆闪现。如今,他们还多次捐献善款,将臧家的家风传承下去。
  口述人:
臧乐源,86岁,山东大学哲学教授、著名作家臧克家之子
乔植英,81岁,历下实验小学退休高级教师、臧乐源妻子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范佳实习生 翁玲青
在济南,臧克家首次在刊物上发表作品
  臧乐源:我的父亲臧克家是山东诸城人,他与济南最长的一段情缘是在1923年去青岛读大学前,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学习了三年。
  后来他曾多次到过济南,看看母校,拜访朋友,也曾创作了《济南三日记》、《济南漫忆》等文章回忆在济南的时光。
  在第一师范学习的头一年,他先住在北园。我父亲曾称济南为“欧洲中世纪风味的潇洒似江南”的一座名城。
  在《济南漫忆》中,父亲曾写道,北园近靠胶济铁路,绿树清流,稻田藕花,一片乡村风光,但与故乡不同。“在北园住了一年。生活纯朴,环境清幽,置身城市而无烦嚣之感。童年在故乡,见过大米而没吃过,至于稻子,只闻其名而已。而今稻田一方方,秋风送爽,黄穗摇金;荷花池中,拨刺鱼跃,这些入画景色,使我悦目赏心。晚饭之后,悠然散步于村外,双脚踏上单股铁轨,东摇西摆,保持不坠……这些琐事,忆来情趣盎然。”
  第二年暑假后,他搬到了第一师范的校本部——泺源书院,他曾回忆泺源书院的情景:“这书院虽不宏伟壮观,却也颇具规模。校门对着繁华的大街,一道长长的甬道直通校舍,左首一块高七八尺的铁矿石,像一位庄严的卫士。”
  父亲说,第一师范算是济南的一个革命阵地,同时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吸收与传播的一个站口。同学们都如饥似渴地争读新出版的书。
  也是在济南,父亲第一次在大刊物上发表作品。当时处在黑暗反动的高压之下,他感到窒息而愤懑,用通信形式写了一篇揭露反动统治的小文,投到《语丝》上去,不久就刊登了出来。
臧乐源:我在济出生,名字寓意“泺水之源”
  臧乐源:我在1929年8月10日出生在济南。父亲给我取名叫“泺源”,意为“泺水之源”,也为纪念他曾读书的泺源书院。趵突泉内也有一个“泺源堂”,但“泺源大街”的建成就是后来的事了。
  我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回了老家诸城,由祖母和姑姑抚养。我一心想从老家出来,投身革命。介绍信一路从老家村里到了区里又到了县里,最后到了教育厅。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名字被误写成了“乐源”。不过在山东话里,“泺源”和“乐源”的发音是一样的,别人还是都叫我“泺源”,我也不在意。
  就这样,1949年2月,我第二次来到了济南。根据教育厅的介绍信,我被分配到了华东大学革命干部学校(现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我一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来到了我的出生地,济南。

乔植英:修卧虎山水库,哪里艰苦哪里去
  乔植英:我老家是安徽的,1954年我报名成为支援山东文教建设的志愿者。审批过后,我们南京晓庄师范和扬州师范等学校的120多人,戴着大红花来到了济南。
  1951年,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臧乐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山大的学生。他提前毕业以后就留校做了政治助教,之后在化学院担任团总书记。我们是1956年在青岛认识的,1957年结的婚。1958年,山东大学搬回了济南洪家楼老校,他担任哲学系主任。
  就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哈韩一样,我们当时崇拜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我们的口号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臧乐源治理过黄河,我修理过卧虎山水库。我现在看到卧虎山水库,都觉得很亲切。

多次捐献善款,传承臧家家风
  臧乐源:我的父亲既严格,又仁慈。1997年,我到医院看望他,正赶上他吃饭,他还夹起一粒花生米送到我嘴里。“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父亲的这首短诗就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就像一团热烈燃烧的火,在诗文中烧灼,在家书中烧灼,温暖周围的人。这四句话也代表了我的家风,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乔植英:公公以前是个军人,他的作息非常规律,年有年的打算,月有月的安排,日有日的计划。他每天都把一天要做的事写在小纸条上,完成了就打钩,没完成就反思原因。公公很爱书,有些书借出去就收不回来了或破坏得很严重,所以他打趣地在书柜上贴了一张条子“概不出借”。但2002年,97岁的公公将他个人所藏的3312册图书捐给了山东大学图书馆。
  在公公的影响和鼓励下,我们在济南的生活也幸福美满。我们1957年结婚,2017年就是钻石婚了。2007年,我们为了庆祝金婚举办了一次签名售书活动,把臧乐源写的《天理人伦寻求录》和我写的《旷野杂花》两本书,以成套100元的价格售卖。我们把售书所得的4万元全部捐给了山东省慈善总会。
  2009年,臧乐源与弟弟、妹妹一起把母亲留下的50万元国债存折按照母亲的遗愿捐给了中华慈善总会。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将父亲的家风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