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博士宋雁慧:问题少年也有闪光点
对留守儿童勿贴“危机”标签
2014年07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专家在台上作讲座,孩子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重庆的双胞胎兄弟张波、张涛,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村医,兄弟俩小时候也乖巧可爱,为什么最终走上涉黑之路、双双获刑17年呢?”29日下午的讲座一开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老师宋雁慧就讲了这样一个有关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张红光 实习生 付晓晓 董兴生       
多办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
  在宋雁慧看来,这对双胞胎兄弟成为留守儿童后,从厌学、逃学、辍学,到赌博、拉伙称霸,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社会纽带断裂,孩子闲散失控,是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两个关键点。”
  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失学率高达19.3%。“上学是防止留守儿童犯罪的最好方式,多办一所学校就会少一座监狱。”宋雁慧说,“前景悲观、学业失败、价值观混乱、失去方向感及不良行为的积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失控的重要原因。”

唤醒孩子的抗逆力
  “任何孩子,哪怕是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他们也有抗逆力,我们应该转换视角,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接纳并帮助有行为问题的留守儿童。”
  在讲座中,宋雁慧提出了“抗逆力”的概念,抗逆力是个体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的能力。
  宋雁慧认为,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为出色。这就要求我们摈弃主观的“留守”、“危机”标签,唤醒问题青少年的抗逆力,发现和接纳他们的优势。

学校要及时做心理健康摸底
  “当家庭失灵,谁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权利?”宋雁慧说,在农村,个人生存发展的权益是靠家庭和家族力量解决的,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这和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是相悖的。留守儿童的福利需要国家制度的保障。
  在社会关注方面,宋雁慧建议,学校应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比如校服制度、进出校门登记制度、警校合作、家校合作制度、安全预案等;注重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不结交社会青年、情绪控制、不去网吧、不参与打架斗殴、遇到坏人怎么办、有问题报告老师等。
  此外,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摸底测试,及早发现问题,提出应对预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