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是为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承包经营权可抵押和担保融资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20日讯(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刘元忠) “鼓励农民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经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和担保融资。”20日,在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推进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周连华说。
  据介绍,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把这个“实体流”放活了、壮大了,农业发展的新活力才能释放,质量和效益才会提升。各级要以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为导向,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周连华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综合平台是连接农村承包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桥”,也是实现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资产资本化的规范渠道,对推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周连华提出,先行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2个区县,每个区县确定2个镇办抓好试点工作,集基础资料、流转交易、资产评估、抵押融资等于一体,到4月底形成可看、可学、可借鉴推广的工作模式。同时,鼓励和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区县同步开展试点。然后,参照试点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市全面建设规范有序、信息快捷、网络健全、公平合理的市、区县、镇办、村居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综合平台,规范化开展流转交易、资产评估、交易鉴证、纠纷仲裁、工程招投标、抵押融资等服务,真正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在区县行政服务大厅、镇办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增开服务窗口、配齐设备,建立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一体化平台,在抓好硬件的同时抓好软件建设,做到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制度上墙、人员到位,信息化、敞开式开展服务。
  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深入实施增信融资工程,扩大农业抵(质)押资产,积极探索创新信贷产品,扩大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