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与“部队”演双簧骗钱
两商家误以为抓到商机陷入骗局,损失数十万元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20日讯(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黄艳) 自称是部队后勤人员,给予高额利润诱惑,签订虚假合同,骗取几十万的巨额货款。近日,淄川区接连发生两起冒充部队与受害人签订虚假供销合同实施诈骗的案件。
  今年1月初,淄川的杨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湖北一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称自己公司生产一种化工产品,需要在全国诚招省级代理商,并称杨某某可免费试销。十几天后,杨某接到自称是“辽宁某部队后勤保障处”的电话,称需要大量某种化学产品。这正是之前给杨某打电话的那家公司生产的化学产品。杨某自认为有商机,便与这个所谓的“辽宁某部队后勤保障处”通过传真签订了供销合同。随后,杨某收到了电汇凭证传真件,便向之前打电话的那家“科技公司”汇款32万元订货。汇款后,拨打这两个单位的电话都无法接通,杨某知道上了当,急忙到淄川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案。
  无独有偶,今年2月,淄川的周某也被同样的手段骗走15万元货款。
  接到报案后,民警对两起案件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案件的骗局设计非常周密,犯罪嫌疑人冒用身份证明开设银行账户,要求受害人做产品代理的公司都进行了工商注册,从工商部门官网上能查询到,公司和购货的“部队”仓库联系电话也都能从114查询到。而且犯罪嫌疑人谎称高科技产品利润空间大,并寄给受害人少量产品表示诚意。预付货款时,都选择在周五下午银行快下班时,伪造银行电子汇款凭证,谎称款已汇出要到周一才能到账,以急着要货为名,催促受害人快发货。截至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针对此类案件,民警提示:遇有这种情况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千万不要被高额利润所迷惑,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要进行实地考察,不要单凭电话、网上查询的信息、传真的银行电汇凭证等就轻易相信,以免上当受骗。而且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在外省市,事先都经过精心谋划设计,一旦诈骗成功均通过ATM机提取现金,有价值的破案线索很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