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黄河入鲁第一乡——东明县焦园乡
一汪爱恋因水而生的那片滩区
2014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本报记者 张建丽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辛庄”变“新庄” 黄河入鲁第一村明天会更好
  12月29日,冬日暖阳,更像是秋高气爽的秋天,记者来到黄河入鲁第一乡——东明县焦园乡。在暖暖的阳光下,黄河水滚滚奔流,一如既往地哺育着一方人。村民们也像祖祖辈辈那样,对这片土地不离不弃,在水乳交融中寻求更美的生活。焦园乡正依托天然的优势,发展生态项目,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致富希望。
  此次采访活动第一站是焦园乡最西部的小村子——新庄村。这个村庄处在河南省的三面包围之中,是黄河入鲁第一村。世外桃源一般,只有一条道路,绵延进入这片纯滩区。
  清咸丰五年(1855),崔、赵、程、房、张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今王夹堤西18坝附近建村,称小辛庄。1958年8月,黄河泛滥,原村庄落河,村民寄居它村。1962年10月在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重建新村,仍用“辛庄”村名。村民为了彻底摆脱辛苦的生活,将村名改为“新庄村”。
  新庄村不算大,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田里的基本农作物。新庄村书记李守元谈起来村子,这是一片让他又爱又恨的土地。在其印象里,祖祖辈辈都受过黄河泛滥的危害,“房子一遍遍地盖,一遍遍地被水淹”。可是被水淹过以后,村民们还会再重新盖起来,很少有人因此离开。“去哪儿?这里是家。”一句话道出他们浓浓的乡情。
  “要是春天、夏天你们来,会看到很多水鸟。”村会计李济铭笑着说,大雁、灰鹤、丹顶鹤他们经常见。
  因为村民其他收入来源有限,村民生活不太富裕。为让守护这片水土的人们富起来,政府部门也想着因地制宜帮他们脱贫,2013年,整修了鱼塘18亩。剩余洼地待第二期开发养鱼及种莲藕。村北面有8亩,西南、东南各有3亩水坑规划整理养鱼、种藕,计划走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
大美生态 让黄河入鲁第一乡成为水产养殖天堂
  焦园乡是黄河入鲁第一乡。现辖32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46862口人,8.56万亩耕地,其中滩地20821亩。辖区东西最大横距14.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6公里,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也是一个纯滩区乡镇,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项目。“这个乡镇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污染,非常自然。”在焦园乡开发美国白对虾养殖基地的总经理苏西明这样说。
  来到白对虾养殖基地,可以看到大片的坑塘正在重新休整。苏西明选择在焦园乡开发美国白对虾养殖基地,他经过了多方考察,“虾这种动物非常娇气,环境稍微不好就会大片地死亡。”而焦园乡的黄河水源非常优越,并且没有污染,非常适合虾的生活。焦园乡是滩区,很多不属于耕地的红线范围,也有利于扩展规模。据苏西明介绍,去年他刚开始在这里养虾,从4月份一直养到9月份出虾,一亩水塘最多产虾800多斤,一斤能卖到二十五六元。
  苏西明说,养出的虾除了菏泽当地主要销往郑州、青岛等地,目前已经有附近两个村的书记入股加入进来。“村民目前多持观望态度,尝到甜头后估计会有不少人加入。”苏西明告诉记者。
  焦园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2012年实现粮食总产5381万公斤,单产390公斤;棉花总产155万公斤;油料总产201万公斤;水果总产165万公斤;蔬菜总产1028万公斤;水产品总产1200万公斤。生态林业也是这个乡镇的一个发展特色。共栽植片林15000余亩,黄河大堤以西300米丰产林网6500亩,全乡共栽植林网2万余亩,四旁植树200万棵,绿化沟渠路200余里,林木覆盖率达到15.4%。
  编者按:

  今日起,本报精心筹划的《行走中国精彩故事之黄河畔 古道边》大型系列报道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这个冬天,记者以“行”为纽带聚焦菏泽这一生态产业长廊,以考察走访的形式,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黄河畔故道边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今起,这些精彩故事将陆续呈现在您眼前。
黄河畔 故道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