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聊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身边的新地名均将收入“国家库”
2015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市民政局对外通报聊城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情况。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摄
     本报记者 张跃峰                                                       
  在10月29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工会主任、党组成员窦淑芬对外通报了聊城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情况。据其介绍,地名普查是摸清地名底数详情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为全面掌握地名信息,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国务院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这项工作在聊城市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先查清叫啥名,而后将设标牌
  根据窦淑芬通报的信息,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1979年至1986年组织的。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我国有2万个新地名产生。 
  第二次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为期4年,分三个阶段实施。2014年7月至12月为第一阶段,是组织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是普查实施阶段,主要完成地名普查内、外业工作和成果验收准备工作。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是普查验收与成果转化阶段,主要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检查验收以及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和总结表彰。普查标准时间节点为2014年的12月31日。这次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二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设置地名标志;四是建好地名普查档案;五是建立地名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加强普查成果转化运用。
不规范地名,普查时将“标准化”
  新闻发布会上还对外发放了聊城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手册,根据手册显示的内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任务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发挥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其中,查清、采集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就是调查每条地名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名的用字、读音和名称的由来、含义及沿革;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概况,包括位置信息、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除此之外,要注重深入挖掘地名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一些古老地名和传统地名所积淀的丰富文化内涵。
  地名标准化处理是指普查过程中要根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对入库地名进行审定;对有地无名但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大”、“洋”、“古”、“怪”、“重”的乱象。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地名标志,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做到标志内容准确规范,规格、材料和质量符合标准,造型醒目、规范实用。
地名普查成果将这样转化利用
  在地名普查过程中还有一项成果转化利用任务,充分利用普查获得的全面、准确、权威的地名信息和数据,开发研制生产多层次、多种类、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地名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对此窦淑芬介绍说,这些公共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地名故事丛书等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各类地名出版物;地名公共服务网站(地名查询系统);地名触摸屏;问路电话;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 
  围绕普查成果转化,聊城将建立系统、权威、完整、准确的地名普查档案资料。按照地名普查档案管理要求,系统整理地名普查组织实施产生的各类文书资料、地名普查成果、地名普查资料和实物,建立地名普查档案,为开展地名学研究、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开展历史地名查询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普查获得的地名属性信息、多媒体信息录入系统,依照地名普查工作地图和实地勘测的地理坐标,修改整饰电子矢量地图,建立图库连接关系,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地名管理平台。 
  建立地名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利用地名普查数据加工制作地名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地名网站、查询触摸屏、热线查询电话等地名公共服务平台的查询数据库,或为政府业务平台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地名成果与其他地理信息的综合利用。将普查成果纳入“数字城市”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电子地图索引;同时与国土测绘、公安、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基础地理信息的维护更新,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普查成果还有许多其它的功用
  窦淑芬介绍说,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普查成果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地名是基础性社会公共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正在推进的国家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也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地名实现数据库间的有机联系。与快速增长的地名服务需求相比,全市地名信息服务相对滞后,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形成数据更新维护长效机制,有利于构建全市区划地名数据支撑体系,协同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服务。 
  地名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是地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逐渐消亡。与此同时,由于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手段不够完善,地名“大、洋、古、怪、重”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洋地名、怪地名等情况尤为严重,老百姓看不懂,也听不明白,给地名规范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开展普查成果转化,推动地名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地名管理、治理地名乱象,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
  聊城市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和千年古村,具有聊城特色、绵延数百数千年的地名不计其数。当前,政府部门对地名文化遗产的底数情况尚未完全摸清,对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那些面临消亡的古镇、古村落、城市老地名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薄弱。开展普查成果转化,编制发布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建设地名文化专题网站,有利于深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全市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