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破7”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中国,没有一个数据能如GDP增速这般万众瞩目,连续30多年10%左右的高增长,缔造了光辉璀璨的繁荣。也惟其如此,当今年中国三季度GDP增速跌破7%,创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增幅新低时,全世界关注中国发展的人都在问,中国经济怎么了?
  □崔滨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最为官方的说法自然来自数据的发布方国家统计局,其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在经济的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都在有序地推进,这也说明调整符合规律,转型符合方向,发展符合预期。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是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
  为了把这一过于官方的说法具象化,《新京报》用高规格的社论《GDP增速6.9%是份不错的成绩单》予以解读:“6.9%的增速是份怎样的成绩单?关键看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已脱离合理运行区间。7%不是经济运行是否平稳的硬指标,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即便增速回落到6.9%,还是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积极信号。与转型升级、内生型经济相关的行业增长较快。这表明,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效应,经济增长动力正由传统工业主导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主导的预期方向转换。”
  但增速放缓就是放缓,正视其中蕴含的风险才是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便借助中国经济网的访谈发表观点称,“自2010年以来这一次经济的调整,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之外,还有经济增速换挡的因素,或者叫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这是我们过去三十多年没有经历的,现在看来这个底部还没有到,今年三季度的这个增长只不过是这个换挡的一个过程。很多人担心这GDP增长再持续跌下去会不会引发中国经济的某种风险,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考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李佐军担心的某种风险,《京华时报》署名井桥夕的评论员作出了应答:在承认经济下行压力的前提下,“相关政策该出手时就出手。如降准、降息,就在数据发布后又被重点讨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中企业对信贷的需求明显,物价水平也处于可控区间,‘双降’具备现实基础。”但井桥夕也提醒,“‘双降’不等于大水漫灌,仍要强调精准施策。相关金融机构应有效运用经济手段将货币输送到基础产业,为稳增长、防风险奠定坚实的实业基础。”
  显然,无论是李佐军还是井桥夕,担心的都是中国重新服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全球性过度增发货币,扩大流动性的虎狼之药,过往几年的事实证明,这种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并非“包治百病”。
  相比中国舆论场将谏言寓于褒奖的委婉,国外舆论的态度直截了当得多。《资本主义4.0:新经济的诞生》一书的作者、经济学家阿纳托莱·卡列茨基在《世界报业辛迪加》中撰写的中国经济评论,题目干脆就是《中国经济没有崩溃,但需提防唱衰者》。
  其中,卡列茨基援引了金融家索罗斯提出的“反身性”理论,即“金融市场能产生不准确的预期,而这种预期能反过来改变现实。”卡列茨基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复杂的经济转型,其三大目标有时会相互冲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消费型经济;金融系统改革;保证经济增速稳步下调。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决策部门需要灵活调整三大目标的优先级。在此过程中,获得国际投资者乃至本国公民和企业的信任尤为重要。若缺乏信任,转型大计将困难重重。”
  在《中国青年报》看来,本周中国GDP增速“破7”引来的各种观点,不论唱空唱多,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在该报20日头版头条的《GDP增速跌破7%后有了更多元声音》中阐述道,“长期以来,7%似乎已成为学界对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预期,保住7%,似乎经济就前途光明;跌破7%,呼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声音就纷至沓来。这一次,当GDP跌破7%之后,却出现了更多元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目前争议比较多的是,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压力,应不应该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
  正如中青报想要表达的,0.1%的“落差”无需过度解读,但能从中引发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集思广益,凝聚信心。这次GDP破7,未尝不是积极的信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