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传,我随时代变形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很多读者羡慕体育记者,因为他们能在最前线观赏比赛。但他们写稿子,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记者们要文思泉涌,眼疾手快,他们还少不了我这个最重要的传稿伙伴,否则第一线的观赏就会变得毫无价值。而这个最重要的伙伴经历了20多年的岁月,也不断变身,但无论变成什么样,我都始终是体育记者身边最重要的好兄弟。

当年,我还只是个传真机
  如果问起现在的记者们,他们已经很难想象晚报创刊初期记者出差采访传稿的样子。回想起当年,我可是记者们最重视的伙伴,而我的分身也很多,从最早的电话、电报,到后来化身录音电话,我简直是为了传稿不惜三十六变,无所不用其极地帮助我的兄弟们完成任务,但我心里知道,留在晚报体育记者记忆深处的还是当年那个叫传真机的我。
  1993年,晚报体育记者第一次走出国门采访,就是背着我出去的。出国采访机会难得,要发回编辑部的往往是一些篇幅较长的通讯、特写等,动辄上千字,在电话里复述或者拍电报不现实,更不经济,有了传真机,比赛刚一结束,记者火速写完的稿子,只要我拨一个号码,不管千山万水,第一时间就发到了济南,抢先出现在第二天的晚报体育版上。
  那时候我还是稀罕货,记者身在异国他乡,任凭身上东西再多,也得把我随身带着,发稿子时小心翼翼,生怕磕着颠着,把我弄出点事儿来,那就只剩干跺脚的分了。那时候哪个记者身边有我,哪个记者就是香饽饽。因为出门采访人多,有随行的媒体同行没有配备传真机,每天就得去别人那蹭用,想想,不出钱还让我加班,主人们当然不干了,毕竟多一个人用就多了一份出故障的风险,为此记者们有时还闹出不愉快来。
后来,我变成了叫电脑的家伙
  1996年前后,我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变身,因为个人电脑闯进了大众生活。
  那时候,连台式电脑都很少,但晚报却进了高大上的手提电脑,由于没有网络,手提电脑的使用价值还不大,但装上传真拨号软件后,我的身价立刻登上新台阶,变身成了能上网的笔记本电脑。
  每次外出采访,记者一进酒店房间,就把我接到房间的电话上,键盘一顿敲,稿子写完了再通过传真软件,稿子倏一下就传回了编辑部。
  不过遗憾的是,曲高和寡,用我写出来的电子文稿只能先转成纸质文稿来用。那时的报社还没有现如今的采编系统,稿件传到编辑部的传真机上,编辑在稿件上编辑好后,再交由录入员录入到电脑上,两头都很高大上,只有中间环节显得有些原始。
  当时就有人说,这样还不是和以前差不多吗?配个电脑有多大意义呢?我可得借机反驳,因为我的好处多了,谁用谁知道,比如,通过我写稿,可以无痕修改,记者不用再拿笔划拉了,字写得不好的,也不会担心再出丑了,毕竟传回去的稿件,也和打印件一样,非常清楚,编辑看着赏心悦目,编稿子更加得心应手。
  就是为了这点儿便利,记者不得不重新学习,为了打字,就得先背五笔打字法的字根表,从“一指禅”一路升级到盲打。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晚报记者是五笔的拥趸,这都拜我所赐。
渐渐地,网络成了记者的最爱
  技术进步真是让人应接不暇,网络普及后,传真机传稿销声匿迹。我的个头越来越小,从一开始的四五斤,瘦身到两三斤了,记者背着更加轻便了,更重要的是,记者还学会了使用电子邮箱,通过我写完的稿子,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传到编辑部的电邮,数据的传输掐断了以往繁琐的中间环节,传稿变得更快更经济了。
  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因为我的价值不再体现在我一个人身上,我还不得不接纳一位新的伙伴一同和我分享记者的爱,那就是网络。那时候单位有网络还好,出差在外不见得随时会有网络提供,而没有网络,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我充其量就是一个蹩脚的打字机,只有在网络世界,我才能游刃有余。
  后来聊天工具兴起了,发邮件都嫌麻烦,干脆每次就用QQ传稿子,这样更方便了,当然这也更方便编辑在编辑部随时催稿子。
  而且我和网络的结合不仅解放了记者传稿,还解放了记者备稿。原来出国采访需要背着很多资料以备查阅,如今有了我和网络,资料全部装进我肚子里,记者带着我就万事大吉了。你说,如此方便,我能不受宠吗?

为争宠,网络都学会了升级
  要想成为唯一的确是难上加难,为了能受到记者兄弟的重视,网络这家伙也不断地升级换代,而作为电脑的我,似乎又要变成打字机了。
  原先网络是有线网,比如在赛场写稿子,却还得跑回新闻中心发稿子,如果赛场大一点,先是赛场,再是混合采访区,才是新闻发布厅,最后新闻中心,这一趟拎着电脑下来,绝对是个巨大的体力活。
  都说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新,就在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网络也悄然迎来变化,从有线升级为无线。于是,体育记者每次出差都要提前备好无线上网卡,上网卡费用不低,时长也有限,每次出去都要想着省点用,只有在发稿的时候,才把上网卡插上,平时就吝啬地藏在包里,概不外借。
  再后来无线网络发展越来越迅速,如今记者们既不用考虑网线,也不用担心无线上网卡,到了赛场,组委会都会给他们一个账号,每个人用自己的账号连接到无线网络之后,整个赛场随心所欲,所以我的工作场地也不再是工作间,而变成了哪都有可能,什么赛场边的地面,什么大巴车上、候机楼里、为了更快更及时地传稿,我也只能不计较工作环境了,只要跟网络这家伙搭上线,我兄弟想让我在哪效劳,我都只好全力以赴。
  二十多年了,我一直都是体育记者身边重要的伙伴,但时代的变化太快,当年从电话变身传真后来又变身成为电脑,虽然当电脑的时间久了,我都懒得再琢磨变身的事儿了,但我内心深处感受到技术的力量正慢慢给我施压。为了和我的这么多年的好兄弟们一起并肩走下去,也许我的下一次重大变身已经不久远了。
    撰文/本报记者 许恺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