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相见,却能想象你的模样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沙元森,本报首席评论员
     1997年进生活日报,2003年进齐鲁晚报,代表作:《逆势而动让卡扎菲沦为孤家寡人》、《出租车改革不能“一停二看”》、专栏《沙眼看球》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终于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L女士。
  二十多年前,我刚上大学时,L就是校园里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女神。遗憾的是,我入校时L毕业,终究缘悭一面。L毕业即就职于晚报,成为报社有名的才女,而我成了晚报的铁杆粉丝,几乎每天都要在课间与同学传阅晚报。
  四年之后,我几经辗转,走进了经十路那座丰碑一样耸立的乳白色大楼里,再次遗憾的是,我到了报社,听闻L刚刚远赴美国。
  一晃近二十年,终于有机会说起与L的无缘之缘,依然觉得亲切。“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我阴差阳错地踏入新闻行业,确与当时报社一帮让人仰慕的才子才女有莫大关系。
  不过,进来才知道,新闻这个行当表面风光,内心沧桑。转眼我已年过不惑,先是青丝变白发,继而白首搔更短。
  这些年,我也收获了许多与我无缘相见的读者。每每看到读者在我的微博下留言,“沙老师,我是读着你的评论长大的”,就觉得悲喜交集。悲的是,一事无成浑浑噩噩就成了老师辈的人;喜的是,借着晚报这座桥梁,凭着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却接触到许多知心而不曾谋面的朋友。
  写球评那些年,正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最火热的时候。每次泰山队打完比赛,为写球评,我在办公室得先把电话线拔下来,才能寻得片刻的安宁,但第二天依然躲不过球迷的热情,有点赞的,也有对评论不满的,一时冲动呛起来也很正常。而正是在读者的褒奖与批评下,“沙眼看球”修得正果,成为名专栏,还结集出版。
  后来转做新闻评论,虽然自以为是主流媒体、权威声音,但是依然有读者喜欢和我探讨不同观点。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报名字,我也不问,不过时间长了,我听到声音就知道电话那头是谁了,甚至可以想象他的模样。
  今年我已工作19年,离正常退休也只有19年,职业生涯刚好走到一半,最怕半途而废。心思和精力均不如从前,懈怠和疲倦感不时袭来,但每次看到那些无缘相见的读者评论我的评论,依然能找到从前跃跃欲试的感觉。也许,和他们经历过许多次擦肩而过后,我们终于在某个地方相见,那时热场的话题一定还是晚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