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妈妈用手语为他读齐鲁晚报
聋哑人王震宇重阳节送给妈妈一份礼物:晚报订报卡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次看到家里的全家福,孙金英心里都美美的。儿子王震宇说,他们要感谢晚报给全家带来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陈玮 摄
     本报发起“圆梦行动”后,一名济南的聋哑读者王震宇写信,想要为母亲订一份她喜欢的报纸,以此感谢这么多年她的付出。21日,记者将订报卡送到了母亲的家中。得知心愿达成之后,王震宇通过父亲表达着感谢:在重阳节这天,给母亲订一份最喜欢的报纸,对我来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本报记者 陈玮       

用手语给儿子讲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当发现孩子听不见时,王万一和孙金英急忙带他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然而医生最后的一句“还是送去聋哑学校吧”,让一家人绝望了。走出医院,夫妻俩赶忙找来教材学习手语,收集教育卡片,一点一点地教着王震宇。
  王震宇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六岁懂事后,发现了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他不停地用手语问母亲,为什么我听不见,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孙金英安慰着他,告诉他要努力,背地里却在偷偷哭泣。
  渐渐地,王震宇变得自闭,不愿意与别人接触,甚至上了特教学校,中午也不愿意跟同学一起吃饭。1988年,王震宇上了三年级。孙金英偶然在楼下买了一份《齐鲁晚报》,就把报纸上关于残疾人的报道,用手语比划给王震宇看,有时候王震宇闹情绪,一“看”到这些残疾人的故事和报道,就会安静下来。
  等到王震宇长大一些,每次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趴在桌上看报纸。好的新闻、报道,他都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孙金英看到关于残疾人受骗遇害的新闻,都第一时间画出来,赶紧送给儿子看。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通过父亲的传达,他说2012年济南责任市民评选中关于“钟倩”的报道让他印象尤深。他觉得钟倩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身残志坚,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这让他感同身受。“我从小因为残疾而自卑,但是这些正能量的报道鼓励了我,也谢谢母亲辛苦的教育和引导。”
儿子成家后每天
都给母亲按摩洗脚

  今年38岁的王震宇已经结婚,他的妹妹也有了一个三口之家,再加上老两口,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但是这么幸福的生活,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王震宇从特教学校毕业后发现,残疾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格外艰难。好不容易能找到个做体力活的厂子,很快不是倒闭,就是裁人。王震宇辗转了六七个厂,还有过一连几个月没工作的时候。
  可王震宇没有像小时候那样闹情绪,反而利用下岗的空闲,跟着师傅学起了中医按摩。现在,他每天下了班后先到父母家给母亲按摩,帮母亲洗完脚,才回到自己家。
  眼看王震宇的日子安定下来,王万一和孙金英才松了口气。如今,他们加入了老年艺术团,王万一经常表演三句半,孙金英就说快书、唱红歌。两人从2012年开始演出的照片,加起来就上百张。
  然而,一家人看报纸的习惯却一直没有变。孙金英最喜欢“剪子巷”,看到有讨论,她就经常跟帖加入。从小饭桌、到扶老人,她都时刻关注,有了观点就写给报纸。还记得她的观点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时,她赶紧把报纸收藏起来,家里来了人就拿出来看。王震宇看到有“小人物”好人好事的报道,经常拿来跟孙金英分享。看到报纸征集读者梦想,他马上提起了笔……
  在他看来,一份普通的报纸,给母亲带来的是最平凡的喜悦,这是他想看到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