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巷”里,我们畅所欲言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 王婷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刊登在报纸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先后在高中的校刊和大学校报上发表过文章,但能在家乡的主流媒体——《齐鲁晚报》上有文字见报,则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幸运的是,2011年6月,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齐鲁晚报》《今日济南》“剪子巷”群。在这里,没有人微言轻的歧视,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人人尽可以畅所欲言,说咱老百姓的事,拉咱老百姓的理。也是在这里,我结识了栏目的主编张贵君老师。张老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乐于与群友打成一片。我的每一篇小文都得到了他的精心指导。
  最令我难忘的是2011年底与张老师的一次见面。那是我看到“张刚大篷车”组织捐书建爱心图书室的活动后,下了班,我带着几本儿童读物去报社找尹明亮记者送书。捐完书后,我顺便问了一下张老师,尹老师便带我来到了张老师的办公桌前。当时是晚上7点多,正是报社最忙碌的时刻,张老师却立刻放下手头的活,热情地与我交谈起来。当得知我是到报社捐书后,张老师不但肯定了我的行为,还送给我一本《新闻评论》,鼓励我好好学习一下时评的写法,在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到报社捐书还能意外得到编辑老师的赠书,这让我十分惊喜,也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从那以后,我写作的劲头更大了,每天阅读晚报、写时评,为每周的杠子头跟帖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学习着如何观察与思索,也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
  2012年春节后,因工作需要,张老师要调往德州负责《今日德州》版面,“剪子巷”由修伟华老师接替担任编辑。修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严谨细心,一丝不苟,有时为了一篇评论上的细节还亲自打电话找我们作者核实。
  后来随着版面的调整,“剪子巷”又先后换了几位编辑。但无论何时,剪子巷的宗旨未变,始终坚持做老百姓自己的言论,反映群众的心声,为群众谋福祉。这也是我一直喜欢“剪子巷”的原因。(略有删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