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真人秀陷“后来者之困”
专家:设计花样再多最后也会用尽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浙江卫视亲子节目《人生第一次》第二季即将结束,不过节目从一开始也没有摆脱对《爸爸去哪儿》抄袭的非议,不过随着《人生第一次》截止制作的深入,导演也开始陷入“后来者之困”……
  本报记者 邱祎     

  你看懂我们设置的深意了吗?
  回顾这么多期的节目,总导演俞杭英最有话说。她说,节目一开始如果说跟《爸爸去哪儿》有点像的话,那从少林寺那一期开始,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因为是后来者,他们真的有段时间陷入了“后来者之困”。诚然,《爸爸去哪儿》让孩子们体验乡村生活抢房子等设置很好,但他们因为没有妈妈的加入,而爸爸跟育儿天然有着矛盾,戏剧冲突本来就在了。我们因为有妈妈,很多矛盾会被化解。于是,节目从少林寺那一期开始掉头,为了说服少林寺方丈,俞杭英特地几次飞到少林寺跟方丈面对面,用“第一次从孩子角度拍少林寺”的说法打动方丈,最终完成了那期颇受好评的录制。
  从那期起,节目组开始思考着怎样多为孩子们设置一些有意义的人生第一次的体验。常常为了一个环节的设置,开会开到半夜,一个半小时的节目,编导组花的准备时间可能是1500小时。最让俞杭英感动的环节设计是让孩子们为父母洗脚。这个设置由来是看到了央视那则“妈妈为奶奶洗脚,小朋友端盆水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的影响力,想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节目录制时,在看到习惯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孩子们为父母付出,仔细地为爸妈洗脚时,所有的爸妈都热泪盈眶。感恩、勇气、责任感……这些都是节目想要孩子们通过体验感悟到的东西,而孩子们的表现,也让他们对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更有信心——我们的节目并不是看小孩子卖萌,我们希望所有的父母像节目中一样,能为孩子提供一些人生第一次的体验,让孩子在跟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有一些感悟,学会接受挑战,有所成长。
  花样会用尽还需回归教育
  对《爸爸去哪儿》《人生第一次》节目中这些环节的设置,儿童心理专家陶思璇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做了如下反思。
  比如《人生第一次》设置的让孩子为父母点菜和洗脚,她觉得这本来是孩子的基本能力,不应该出现在节目中,而且还让大家格外赞赏。在生活中,家长不能老觉得孩子小,心疼,不让他参与家务,像宠物一样养孩子。只有让孩子参与家务,他才会全身心融入,才觉得那是他的家,不是宾馆什么的。而在为大人服务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身价值会有体现。为什么一些孩子让人感觉飞扬跋扈?那是因为他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太不强了,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如果我们多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对他特别好的培养。
  对《人生第一次》设置的穿越蜂群环节,陶思璇也有自己的建议。她觉得亲子节目设计出这些体验环节非常好,并且让孩子去体验时,强调的不是去冒险,而是在保证安全时学会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比一些节目一味让孩子完成冒险任务要好,后者培养的是冒失鬼,前者能教会孩子危险面前的自我防护。节目组和父母一起为孩子圆梦的环节,能让孩子实现一些童话般的梦想,固然很好,但完成的过程有多艰苦,家长为此有多少付出,孩子可能未必知道,她建议节目组在带给孩子惊喜之后,要带孩子去体验父母为他圆梦付出的辛苦。
  陶思璇说:“环节设计花样再多,最后也会用尽,通过节目让真正有建设意义的教育内容植入,才是亲子节目生存的源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