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铭仕城教育专题报道
改正“低头族”,要从家长做起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6月26日讯(记者 刘杭慧) “手机依赖症”如今是很多都市人的“病”。一边走路、骑车,甚至开车,一边玩手机刷微信的人并不少见。不仅成年人越来越多成为了“低头族”,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孩子宁愿在QQ、微信上跟外人聊得火热,也不愿对家人敞开心扉。莱山区的王女士为了和孩子打成一片,申请了QQ号、微信号,在加了女儿的微信后,她发现女儿并不像在家时那么内向叛逆,甚至还很懂事。“有次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我很生气,我觉得她一点儿不努力,还整天和我顶嘴,简直把我气坏了。”可是在女儿的微信圈上,王女士却看到女儿发的心情,“今天和妈妈吵架了,她很生气,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妈妈,对不起。”
  说到这里,王女士有些哽咽地告诉记者,小时候女儿特别乖巧懂事,可是自从上了初中,脾气变得特暴躁,常常和她顶嘴。“我真的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一直觉得是她交了不好的朋友,把她带坏了,现在看来,女儿没变,还和以前一样懂事。”
  作为成功考妈的刘称莲坦言,也曾经历过女儿不愿和她交流的时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虽然老生常谈,不过能够常谈,说明它是有道理的。
  毋庸置疑,孩子小时候沟通的对象最多的就是父母。可如今无论在公交、地铁还是火车上,甚至在家里,你都往往会看到年轻的家长人手一个手机,有时无聊的孩子央求爸爸或者妈妈陪他玩,都不能如愿,孩子要么遭到呵斥,要么交给电子保姆——电视或者Ipad。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看着家长如此,他多半也会如此。“女儿和先生很喜欢玩手机,每当这时候我就邀他们一起打扑克,看似只是娱乐,实际是一次很好的沟通过程。”刘称莲说,作为家长需要多跟孩子有一些积极的互动,让孩子从家长那里建立好的自我意识,也从家长身上学会沟通。
  本报应广大家长要求,将于7月5日于烟台市府礼堂举办兴盛·铭仕城中国教育成长论坛第二场,将邀请中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研究会父母大讲堂讲师刘称莲,现场为家长支招如何“对付”青春期的孩子。
刘称莲简介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研究会父母大讲堂讲师。
  利用自己研究出的教育方式,刘称莲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高考时,她的女儿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录取。
  刘称莲著有畅销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许多学校的老师阅读后,也纷纷推荐给家长。目前,这几本书在当当和亚马逊等各大网上书店都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