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百姓心声,勇敢向前奔走
本报记者于鹏飞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来到报社工作整一年了,也迎来了《齐鲁晚报·今日莱芜》创刊一周年的日子,1年的记者生涯对我来说不短也不长,但得到的磨砺和锻炼却历历在目。从事新闻事业的人,要有担当,要有骨气,更要有为民解忧、为民服务的精神。回顾1年来的采访历程,也是从懵懂、适应到胸有成竹的过程,其中有不少经历值得品味。
  新闻采访,除了日常的政务活动以外,不免要解决百姓投诉和反映的诸多问题,这对记者来说,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还记得村民居住的房屋由于事故发生破损的事件,当我去现场采访时,村里一个个焦急的村民迫不及待地把自家房屋受损的情况反映上来,于是,我挨家挨户的去察看、去采访。采访中,我与另一名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小道从田地里赶赴至另一个房屋受损较严重的村,最终把看到的现实状况采访出来,拿到第一手资料,将新闻及时刊发。像这类的采访经历还有不少,之后在采访某村村民用电频繁跳闸时,这是一位村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馈来的,我也遇到一些采访阻碍,在记者的据理力争下,最终还是将稿件刊发出来。
  有位媒体名人曾说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采访也可以发现大众生活的闪光点,发现社会正能量。一次偶然的机遇,我结识了莱芜一位草根原创音乐人,人称“馅饼哥”陈吉祥,平日忙于馅饼生意,闲暇时搞音乐创作,编曲通宵达旦已是家常便饭,这种执著生活、专注原创的精神确实值得人们学习。
  除了新闻采访以外,《齐鲁晚报·今日莱芜》创刊这一年,我们还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如文明社区行、寻宝大赛、相亲会、齐鲁车展、环雪野湖自行车赛等等,通过亲力亲为,我收获颇多,在奉献中快速成长,也从报社领导和一群有理想的青年记者那里学到了终生受益的精神食粮和财富。感谢每一位热心读者的陪伴、不离不弃,今后,我将加倍努力,采访出一篇篇更有深度、真正替百姓说话的新闻,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