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鹰之旅》 《迈向“自由之门”的儒家》 《现龙在田》 杜维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62年,一名年仅22岁的年轻人获得燕京学社的奖学金,脱下军装,从宝岛台湾飞赴哈佛大学求学。当时的他,恐怕想象不到日后自己将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 他做到了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格局:1928年以来,他是哈佛东亚系的第一位华人系主任。哈佛大礼堂的讲台上,他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他叫:杜维明。 一位对中华文化怀有“真认同”又时时深感“恐惧与战栗”的海外学子,是如何从“夕惕若厉”中成长为国际学坛中中国文化最知名的发言人的呢?很幸运,在大洋彼岸紧张学习之余,当时的杜维明养成了挤出时间写一些学术随笔,向台湾的报章杂志投稿的习惯。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他最真实心路记录。 这些文字最后变成了杜维明早期三部随笔。大陆从未推出过单行本,这次付梓问世,杜维明先生专门将它们重新取名为《龙鹰之旅》、《迈向“自由之门”的儒家》和《现龙在田》。书名似是取中国之龙赴以鹰为喻的美利坚展开一番现龙在田之旅的意象,分别题献给启蒙恩师周文杰、汉学家魏斐德和亦师亦友的儒学思想家狄百瑞,并亲撰三篇长自序回忆当年的心情与如今的感悟。 有感于中国文化区有最长的历史,却有最短的记忆,杜维明隐隐意识到了自己的某种使命,虽然这一使命在当时仍是面目不甚清晰。 在伯克利任教的十年,初入学术界的杜维明深感痛心的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严重自我边缘化:英国有汤因比,法国有萨特、马塞尔,德国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奥地利有哈耶克,以色列有布伯,印度有拉达克利希南,日本有西谷启治,作为各自文化的发言人,唯独中国人在国际学坛一蹶不振。虽然他没有提到自己因此而树立下宏愿,立志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道者,但杜先生在后来漫长的数十年学术生涯实践无疑正是对这一有感于儒门淡薄的某种回应。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收录了作家陈祖芬以杜维明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就以《儒学飞人》为题,描写了杜先生风尘仆仆在世界各地为中国文化发言,参与文明的对话,文中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的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像做心电图似地记录下来,那么大体可以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三个时期的三部随笔文字中最深沉的夫子自道,至今仍然让人读来感喟万分,也足为后生学者反复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