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医里有很多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天灸、艾灸、刮痧、拔火罐等,其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是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敷的膏药最好在使用当天制作。贴的时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膏药,用5厘米×5厘米的胶布贴在穴位上。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注意事项:治疗前要向正规医生详细了解自己是否适用此方法。因为它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贴敷药物须根据疾病合理调配、制备、保存,贴敷时要根据病种、病情辨证选穴等,不建议市民自行买药、调配、贴敷。 ◎天灸 天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注意事项:三伏天每伏各贴药一次,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为巩固效果,目前通常会在初伏之前、末伏之后多贴一次来加强。成人一般贴1—3小时,儿童贴0.5—1小时。 ◎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适应症为体质虚寒的人,虚寒性关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痛经、怕冷等。 注意事项:艾灸后会觉得口渴,这时不要立即喝水,不然效果会打折扣;艾灸当天不要吃牛羊肉、鸡蛋、烧鹅等食物,三伏期间尽量饮食清淡。 ◎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适应症为感冒、发热、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刮痧疗法;皮肤有感染、疮疡、破溃、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