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柿饼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政

  深秋时节,山坡下的村子里,漫山遍野红灯笼般挂满枝头的柿子,无疑也是乡村里一幅壮观的丰收景象。而把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和这个景象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莫过于家家院子里、屋檐下那一串串、一片片火红的柿饼了。
  柿饼,其实就是柿子去了皮做成的果脯。给柿子去皮不叫“削柿饼”,而叫“旋柿饼”,与去皮的办法有关。在我们家乡,旋柿饼有一种专用工具,人们叫“柿饼床子”,跟工厂里造机器配件的设备叫“车床”意思差不多。
  柿子红了,地里的庄稼也熟了。忙着收获秋粮的人们白天叼空把柿子摘回来,晚上闲了的时候旋柿饼。旋柿饼虽然不算什么技术活,但手艺上也有高下之分,而且一个村里也就只有那么几个柿饼床子,有柿饼床子的人家旋柿饼的手艺自然老练一些,就是村里旋柿饼的“把式”。谁家要旋柿饼就需请一位“把式”帮忙,白天在下地干活的路上碰见了打个招呼,约好时间,晚上再去请。都是乡里乡亲的,有的“把式”忙完了自家的活,不请自来,就跟平日里串门子一样,主家自然要烧茶置馔招待一番。秋夜的乡村一片寂静,只有墙角的几只蛐蛐在不知疲倦地鸣唱。旋柿饼的“把式”手里忙活着,嘴上也不闲,和旁边帮忙的男主人扯着闲话,时不时地也把在灶房里忙活的女主人扯进来,说村里的碎事,谈田间的农事趣味。朗朗的说笑声像旋出的柿皮一样,从柿饼刀下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和屋子里淡淡的烟火香味融合着、弥漫着,从窗子里、门缝里涌溢出来,弥散在秋夜的月色里,让秋夜的农家小院少了一份忙碌辛劳,多了一些恬淡和轻松。
  次日一早,太阳还没有爬上村后的山头,红红的柿饼就火一样在院子里升腾起一堆堆的烈焰和霞光。村子周围的沟崖和埝畔上生长着一种灌木,一簇一簇的,细长的枝杆上从根部到末稍大致均匀地垂直生长着两三厘米长的刺,村人形象地取名“对条刺”。细心的人家割一些对条剌回来,把柿饼一个一个扎在这些刺上,然后一根一根系挂在屋檐底下,既可以使光照充足,又省去了晴天晾晒雨天收回的麻烦。而成堆的柿子皮就像晾衣服一样,搭在架在院墙或树杈上的竹竿上,长长短短如节日里一排正在燃放的鞭炮。让秋日的农家院落就更像秋天了。
  晒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日子,柿饼晒好了,柿皮也晒干了。把柿饼收起来放在大竹笼或竹筛子里,上面覆上晒干的柿皮,捂严密封,等到霜降时分,柿饼上就生出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粉,用舌一舔,甜丝丝的,是为“出霜”。柿饼的好与不好除了晾晒期间防止阴雨发霉,关键就在出霜。以前,人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旋的柿饼都舍不得自己吃,而是拿到集市上换些油盐钱,最多留下一些放在过年时候拿出来当点心,招呼走访的亲友。亲戚捏起一枚柿饼,先在手转过来看一圈,说“你这柿饼霜出得好!”便是令主人心里比柿饼还甜的赞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