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洒阳光的老人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冉庆亮

  国庆节放假,我突发奇想,决定去寻找美丽的乡村最美的人。这天上午,误打蒙撞,我走进了崔寨镇的南郭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徜徉于宽洁的村街深深小巷,一排排砖石瓦房频频招手,果树挂枝头,红的苹果青黄柿绽放着笑脸,院墙上,一嘟噜一串的紫扁豆呱呱鼓掌,门楼边,五彩缤纷的秋菊边播洒芬芳边翩翩起舞,满村的杨柳桐槐和风高唱,醉眼迷离的我还是“拍”下了最壮美的镜头:“南郭书屋·山东十大书香人家”。
  进得厅堂,满屋的书籍,一橱一橱像一堵堵的墙,借阅书籍的读者,赶集似的熙熙攘攘。
  我走近一位矗立于一角整理艳红荣誉证书的老者,询问这里的主人,年近九旬的他,笑微微伸手指点:“哦,你找孙云峻呀,他是我一个远房弟弟,喏,那边那个为读者找书、70来岁的就是,别看他患心脏病、腰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但对每一位读者可负责哩!”
  我目光投过去,但见孙云峻老人面对几位读者,大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和职业,从读者爱好、实用出发热情为他们荐书,经同意后接着为他们找书。
  那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见我站愣在那里,遂麻利地挪了对面椅子上的书给我腾坐。不容我插话,便如数家珍般拉起了孙云峻的嗜书故事。
  原来,孙云峻从小就是个虔诚的“书虫”。上世纪60年代初,饿了常常以盐水充饥,他却拿母亲给的买盐的两元钱买了《忆亡友鲁迅印象记》、《铁流》两本书,躺卧于半路的阳光下醉读起来。
  他高中毕业后,因是高材生,有两三个轻松薪高岗位供他选择,最低的月工资也37.5元。而他却提出去当每月只有5元补贴的民办教师。虽然教小学,也几近义务工,他却想教得最好,于是便四处借书再“充电”,常常骑辆破自行车,到30公里外的山东大学图书馆借书读。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糠菜垛”。
  一批批优秀学生的连连升级,将他带进了干部、公办教师行列。工资虽然高了,他却因买书常常吃“探头粮”。为了多买书,孙云峻节衣缩食,甚至在一夜之间戒掉了20年的烟瘾。在学校舍不得买一份好菜,几年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脚上穿的鞋子大多是捡的别人的。渐渐老了,却仍“执迷不悟”,我行我素,一身穷酸打扮与干部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称。但对于买书,他却出手大方,毫不吝啬。慢慢地,他的书越积越多,几十年下来,藏书已达两万多册。
  “富豪钱再多,如果没有造福社会,那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藏书再多,如果不与人共享,那也只是一堆废纸。”送走一批借书“客人”的孙云峻说,2005年退休后,他就办起了“南郭书屋”。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荐书并陪读,赔上烟茶,对远道读者还管饭。
  他向外借书,手续很简单,只需做个登记,不收分文。后来,干脆也不登记了。
  重阳节前的一天下午,我去崔寨镇找一位文友,行至青宁村口,就见一位老人正向人们分发书籍。我打眼一看,有文学的、法律的,更多的是《蔬菜栽培》、《畜禽养殖知识》等。但见他一面分发,一面介绍着书中要点。他不经意间瞄向我,微微笑了一下。
  “啊,这不正是孙云峻老人吗?”一位热情的中年汉子对我说,这个浑身病的孙大叔本就是个无底洞的药罐子,却宁停药也要买书,买了书却捐给群众,据说有2000多人得到了他的书。说着说着,这位汉子眼里竟涌满了泪水。
  原来,他是孙云峻邻村的一位葡萄种植专业户,开始收益甚微,孙云峻就给他送去了《葡萄栽培》一书,还抓了园艺专业毕业的大儿子孙永浩的公差。通过手把手传授葡萄栽培和育苗技术,使这位汉子的1亩葡萄和2亩葡萄苗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
  有格言说,书是爱的阳光,能照亮人生道路。那么,孙云竣不正是一位无私奉献,收集阳光,播洒阳光的老人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热爱生活传播爱,那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