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洒满阳光的会议室
2015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肖复兴
  晚报,是我国报业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座拥有自己独特文化底蕴和追求的城市,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一份晚报呢?在林林总总的报纸杂志里,晚报是城市里的街心花园,城市里怎么可以只有高楼大厦、酒店宾馆、博物馆、音乐厅咖啡厅,而独独没有赏心悦目的街心花园呢?
  说晚报是一座城市的街心花园,是因为晚报独具的休闲性和平民性。它是一座城市的百姓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茶余饭后的一杯清茶,特别适合坐在街心花园里阅读,阅读之后还可以和街坊四邻交谈。
  在济南,甚至在山东,乃至在全国,齐鲁晚报的名字是响亮的。如今,它已经出刊整整一万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这一万期里,我有幸进入了其中若干期,尽管我进入的期数很少,只是一万期中的零头,但是,正是齐鲁晚报的引领,让我进入济南这座城市的街心花园,可以和济南的街坊四邻聊天。让我觉得这座城市家常般的亲切。
  记得很清楚,那是1995年的国庆之前,那时候,我刚刚调入《小说选刊》不久,在枣庄参加完张继的小说讨论会后,来到济南,来济南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刚刚复刊的《小说选刊》,希望以此带动它的发行。在朋友的帮助下,准备开一个会。因为《小说选刊》复刊不久,经济拮据,我当时向朋友提出一个很苛刻的请求,就是选择的会议室别花钱。最后,会议的地点,那么巧,就在齐鲁晚报的一个会议室里。会是在上午开的,走进那个陌生却阳光灿烂的会议室的时候,我还不曾想到,我和齐鲁晚报的缘分由此开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却也带有命定般的神奇和温暖。
  那次会,齐鲁晚报副刊“青未了”的编辑韩青来了,我们以前不认识,她热情地向我约稿,她说看过我给大众日报写过的专栏,希望能给“青未了”写点儿东西。这是我非常愿意的事情,因为我早就知道齐鲁晚报的副刊“青未了”。在商业大潮和娱乐化大潮的双重冲击下,不少报纸副刊已经改弦更张,不是明目张胆地改为娱乐版,就是明铺暗盖缩小了版面,或延长了周期。难得的是,“青未了”一直保持好几个整版的篇幅,为副刊留足了轩豁的天地,团结了全国的很多作家,体现了一份报纸蕴含的底气和大气。
  以后,我又结识了“青未了”的编辑张成东,一直到张成东去世,我又结识了更年轻的编辑孔昕。尽管我和他们两位从未谋面,我和齐鲁晚报的缘分却进一步加深。他们收到稿子后,都会及时回信,他们给予我的每一封回信中的鼓励,都让我长存于心,感到和他们并不陌生。算一算,从1995年开始,已经整整20年。20年,对于我的人生而言,已经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光景。
  从此,我不仅可以从报纸上看到这座城市的风采,也可以为它写稿,多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园地。我就是从1995年离开济南之后才开始和齐鲁晚报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并不那么密切,却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联系。即便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音讯,但我还把他们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对于作者,他们总是那样不忘友情,对于我的创作总是给予有力的支持。他们不仅不吝版面刊登我的东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0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两次特意开设过我的专栏。特别让我难忘的是,在1995年至2007年这十余年,我在《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工作期间,因为文学刊物之路维艰,希望能够走出困境,吸引更多年轻的读者,也曾得到齐鲁晚报的支持,给予了鼓励和宣传。我总是心存感激之情,铭记不忘。我知道,那是友情,是一张报纸和一个作者之间的友情。
  真的,我常常怀念20年前1995年初秋那个上午的齐鲁晚报那间会议室。现在写这则迎接齐鲁晚报万期文章的时候,我的眼前便出现了那间会议室,那间会议室洒满上午温暖的阳光。那种温暖,我一直觉得是一张报纸和一个作者的友情带有美好意象的象征。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