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辈出也是学校的光荣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魏新丽

  26日,聊城大学9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启程,奔赴西部,从事志愿服务。从2003年至今,聊城大学共有663名毕业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200多人服务期满扎根当地工作。在志愿服务领域,聊城大学是全国高校的“领头羊”,而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聊大现象”。(本报今日A10版)。
  社会需要精英人物,也需要平凡的志愿者,在大学教育愈发功利化的今天,“聊大现象”显得尤为可贵。能坚持向西部输送人才,并得到如此多学生的“捧场”,与学校的教育导向分不开。对于学生来说,志愿经历也将是他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时下大学的教育,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很多大学,热衷于炫耀精英聚集的校友团,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也多是所谓成功人士。大学毕业生的成功,更多时候被定义为获得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以及未来财富和权力的大丰收。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存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校园,培养出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精英”。
  此种背景下,聊大的志愿服务实践,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聊城大学在十余年间向西部输送了六百余名志愿者,可见学校内部必然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志愿团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口号,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被提及,但是在聊城大学,却被一批批大学生传颂着,并付诸实践,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原本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却选择了志愿服务。“我们是志愿者,谈不上高尚,但我们很开心,很幸福,我们做了自己喜欢、祖国需要的事情。”这是他们朴素的心声。可能短期内,这些志愿者不能获得物质上的优越生活,但是西部独特经历带来的自我认同感,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感,亦是难得的宝藏。不管他们是锻炼一段时期,再重返家乡,还是就此扎根西部、奉献自我,都是值得称赞的。(作者为本报济南新闻中心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