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河道总督衙门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历史上的河道总督衙门大门
     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拥有丰富运河文化资源的济宁,在此刻再次唤起人们对运河的感情,这其中也包括对复建河道总督衙门的期盼。年轻人可能不会想到,在古槐路曾经的暖气片厂宿舍下面,其实还埋藏着古代管理、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这座藏身地下的衙门凝聚着不少文化专家的目光。
局部发掘出明清建筑残片
  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济宁曾在河道总督衙门原址进行过局部发掘。
  2010年夏天,济宁市文物局联合当时的中区政府,在原济宁一中古槐校区(现运河实验中学)北面的宿舍区,对历史上的河道总督衙门进行局部勘探性发掘。 
  “就在宿舍区的南门,我们用10余天的时间,挖开了一道长约100米的南北探沟。”时任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的李德渠回忆说。虽然历经数百年,但在《济宁县志》上,仍然详细地记录了河道总督衙门的具体位置,甚至整个衙门的建筑分布图都有。 
  考古工作者是按照《济宁县志》上的所示,又在宿舍区的西面挖开了一条50余米的探沟。李德渠说,根据《济宁县志》记录的位置,他们挖开的地方是河道总督衙门的南门所在。“据地面大约80—100厘米的深度,出土了一些明清时期的青石砖、瓦片等建筑残片。”与此同时,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以及当时的青石路面也都展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河道总督衙门被日军占领,在战乱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李德渠告诉记者,整个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已经不再完整,包括青石路面在内都只是断断续续地还存留一些。 

河道总督衙门延续600多年
  多数济宁人对位于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的了解,多是明清时期的。其实作为管理、治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早在元代就已经存在了。 
  “元代时的机构名为都水监,但那时的济宁完全是一座土城,所以现如今已完全无法考证都水监的位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的作者杨义堂介绍,明代永乐年间建成的河道总督衙门,左、中、右三路建筑,门、亭、楼、房等各类建筑100余间,前衙后宅,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 
  直到清代,运河沿线曾有三个河道衙门,分别是位于天津的北河河道总督衙门、位于济宁的东河河道总督衙门,以及位于淮安的南河河道总督衙门。“作为疏通、管理、保卫运河的机构,这三个河道衙门先后被裁撤,济宁的东河河道总督衙门则保留时间最长的,一直发挥作用到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才下令裁撤。”杨义堂说。 
  历经600余年的河道衙门,先后有188任河道总督。杨义堂在创作《大运河》的过程中,仔细挖掘了这些河道总督在济宁任职期间的历史细节。这其中不仅有林则徐曾在此任职164天,也有治河名臣潘季训一生4次来济赴任,“他担任河道总督一共27年,因为一心扑在河道治理上,直到70岁时才第一次登上太白楼。”杨义堂说,因此才有了“才一登临又白头”的典故。 
衙门缺失运河文化减色不少
  在济宁,人们习惯了把河道总督衙门唤作“运河衙门”,这足以体现济宁人对大运河的感情。
  作为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河道总督衙门因为“藏身”地下,而使济宁的运河文化减色不少。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也有不少运河文化专家提议复建河道总督衙门,使其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 
  河道总督衙门除了有其历史文化价值之外,无数著名的水利专家、重臣高官都在此整治河道或督漕督运。杨义堂说,像清朝顺治年间的总督朱之锡,每10天只有一天在衙门内办公,其余时间都在河道上,夜间更是与河工同住,最后病死在任期,后来济宁的老百姓将其祭为河神。 
  得封赏、奉河神、建祠堂,这些形式都记录了济宁运河两岸百姓对河道总督们的纪念。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经典的历史典故存世,所以在不少文物界人士看来,这种上对朝廷、下对黎民而忠心耿耿的情怀,才是大运河上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