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伯父吴缉运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吴绍君

  伯父去世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好像他从未离开过我们。
  伯父吴缉运出生在烟台市福山县东厅乡吴阳泉村。兄弟三人伯父排三,按照乡俗我们称三伯伯为三爹,称三伯母为三妈,三爹不是我的亲伯父而是堂伯,他的父亲和我爷爷是亲兄弟。
  三爹幼年体弱多病,十几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乡村的土郎中告知无力回天,让家人准备后事。当众人准备将已“死”的伯父抬走埋葬时,被爱子心切的大奶奶拦下,伯父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族人每当提及此事,无不唏嘘称奇。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三爹到天津投奔我的父亲,后经托人到工厂当了工人。虽然该厂几经变迁,但伯父在该厂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三妈和三个子女一直在家乡的农村生活,直到三爹退休还乡才得以团聚。
  1956年我小学毕业,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母亲的期盼,我步父辈的后尘到天津求学,从此三爹成了我的监护人之一。在我求学及毕业后分配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伯父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他教诲“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原则,使我终生受益。1980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落叶归根,调回烟台工作,此时伯父已退休还乡,二人又得以在家乡团聚。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阵替班潮。国家规定接近退休年龄的老职工可以提前退休,让一名子女替班。替班的农村子女可以随迁户口到城市,广大待业青年,尤其是农村可以替班的青年无不喜出望外。伯父符合替班条件,三个子女中大堂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堂弟和小堂妹在老家务农。而在我的“胡参谋”下,堂妹把机会让给了哥哥,堂弟得以顺利替班,进了天津城当了梦寐以求的工人。伯父则退休还乡安度晚年,如今堂弟也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堂妹与一优秀教师喜结良缘,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茫茫人海中,伯父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他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大事也没有一官半职,当了几十年的仓库保管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从不假公济私,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被授予红色管家称号。他一生淡泊名利,即使在升职提薪这种别人看来的大事,他也从不计较。他坚守的清白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伯父无疾而终享年84岁。弥留之际我正在武汉出差,未能见他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家乡西山脚下松涛声中,伯父墓旁迎风摇曳的山花已经绽放。愿天堂里的伯父每天都能享受品茗小酌的乐趣。谨以此文告慰伯父在天之灵,寄托我的哀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