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账本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车斌

  提起账本,不少人都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只有单位才有的。家庭一般没有多少钱,没有必要建立账本,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都收入较低,没有什么积蓄,所以更没有建立储蓄账本的必要。可是,我的父母作为老知识分子,始终遵循“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信条,在40年前就建立了储蓄账本,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存款就过十万元。
  我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他们收入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两人的收入合计在150元。只有我跟哥哥两个孩子,他们双方家庭也有收入,不用他们养老,特别是我的爷爷、奶奶还经常给点钱。我记得母亲非常善于持家、过日子,每个月一发工资就是把日常生活费留出来,其余的钱全部存银行。为此她专门建立了一个储蓄账本,把存款的数目、账号、银行地址(由于当时不能通存通兑)、存款人姓名以及存期都记录下来,一目了然。平时我父母还经常给报刊投稿,所得的稿费也都存起来。为了使我们从小养成储蓄理财习惯,母亲把我们的压岁钱用我们的名字存起来。有时,她还让我跑银行存款、转存,从小就接触金融。她存钱有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选最优方案存款,争取获取最大收益,她把一些不用的闲钱存成3到5年的定期,或者买国库券,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息,要知道当时没有太多的理财方式。就这样,利滚利、本加本,我家的存款在上世纪80年代就突破了10万元,90年代就达到了20万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现在,我成家了,也像父母一样建立了储蓄账本,养成了善于理财的习惯,只不过现在的投资理财方式更加宽广,您不理财,财不理你,只要善于规划就能过上好日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