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书和粗瓷坛走近公众
先烈后人将两件文物捐献抗日战争纪念馆,预计2015年展出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6日,成皓然(右二)捐赠《血战史》,并接过纪念馆颁发的证书。 本报记者 郭建政 实习生 马思泓 摄
     16日,在“九一八”纪念日到来之际,两名抗日英烈后代将先辈遗物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庆龙先烈后代92岁老人成皓然捐出珍藏80年的《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老兵秦吉瑞的儿子秦士林将父亲当年用来盛放情报的坛子捐出。至此,两件红色文物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本报记者 张泰来    
最后的见面 告诉家人 没有国便没有家
  16日上午9时56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何丁、副研究馆员乔玲梅,来到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主楼一间会议室。此刻,成庆龙烈士的儿子成皓然已在此等待,他曾在山大工作。
  受赠双方很快进入正题,说起即将要捐赠的书籍《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和成庆龙烈士的事迹,成皓然很激动,手臂、嘴角都微微颤抖。
  虽然已92岁高龄,老人思维依然清晰,他向在场众人介绍了有关这本书的故事,眼角多次湿润。在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1932年最后一次回家。那时他还只有11岁,但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曾说过的一段话。“父亲跟我讲,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日军控制了东三省,大肆屠杀百姓,他曾经见过一些村庄,全村人都被日军伤害。”成皓然用颤抖的手指扶了扶眼镜继续说,日本人在东北欠下累累血债,“罄竹难书”。
  “他当时认识到,日本有部分法西斯分子,残酷成性,他们的目的不只是东北、华北,而是整个中国,企图消灭中华民族。”成皓然说,“父亲说他看透了日本人的目的,当时正是男儿投身救国之时,便对家人说,如果没了国,哪里还有家呢?”
  让成皓然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家人的反应,祖父非常赞同父亲所讲的道理,鼓励他坚持抗战。在成庆龙离家重归抗日前线时,祖父还拿出为成庆龙姑姑出嫁而积攒的嫁妆钱40块大洋,给成庆龙一行当路费。“祖父对父亲说,中国不会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日军早晚要失败。”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现在想想,他那次回来是有用意的。”成皓然说,成庆龙当年对于抗日战争的艰难也有清醒的认识,预料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他那次回家其实也是在向家人告别。
历史的传承 山东英烈多,后代捐赠文物也多
  10时26分,成皓然把这本珍藏了80年的书交到何丁手中。“1987年,我们着手为父亲办理追烈时,此书就是重要证据,现在为了这500多名将士,我把书捐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祖国的历史。”成皓然说。
  何丁为老人颁发了收藏证书。“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跟其他文物不同,它们的价值不在制造工艺,而在于传承价值。”何丁说,这些文物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史料,直接关系着这段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根据接收文物的情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每逢抗战胜利的10周年庆,都会进行一次大型文物布展,更新展出的文物,添加新收进的文物。
  “我们纪念馆有一面墙,上面记录着抗战牺牲的国共两党旅职以上的将领名单,到目前为止有295位将领的名字,其中40多位是山东籍。”何丁说,山东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被山东人捐献文物的热情感动。目前,纪念馆接收文物主要通过烈属捐赠和民间收藏家推荐两种。虽未具体统计,但山东人捐赠的文物的确很多。
  16日下午4时,何丁、乔玲梅又赶到德州禹城秦士林家,接收了秦吉瑞老人盛放情报的粗瓷坛子。“这个坛子我们先带回去,进行例行考证,回头把捐赠证书再寄过来。”何丁说。

唯一的遗憾 成庆龙烈士遗骨至今下落不明
  据何丁介绍,这次接收的文物,在带回北京后,并不能立即展出。“预计会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布展中展出。那时,将有更多人在我们展馆看到这两件文物。
  两件文物最终找到归宿,但成皓然和他的女儿成军的心里仍有一个心结未解开,成庆龙的遗骨至今没找到。在《血战史》第75页,抗日牺牲官长简明表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成庆龙的名字,“成庆龙,35,山东黄县,第十二路总指挥,在长春大荒地屯子,九月十六日。”其中的大荒地屯子就是烈士英勇牺牲的地方。
  但这个“大荒地屯子”究竟在何方?为了寻找亲人遗骨,早在1939年,成皓然就到东北打探父亲的牺牲地。可当时尚处于抗日战争阶段,很多人即使知道也不敢透露相关信息。四年后,成皓然一无所获地返回。
  很久以来,成皓然的女儿成军也未放弃寻找祖父遗骨的努力。她不断地给当地民政部门发信求助,询问当地网友,但事情依然没有头绪,烈士遗骨依然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沉睡着。

 如何考证 
获赠文物 须经专家鉴定
  据何丁介绍,他们须保证每件受赠文物的真实性。16日受赠的《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这本书,早有耳闻,一见原件就能判定是真文物。而对于秦吉瑞老人留下的坛子,需要进一步考证。“每件文物带回后,文保部内部都要先召开鉴别会,再提交给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针对这个粗瓷坛,我们将先做一个检测,确定它是否是那个年代的物品,然后再提交给文物鉴定专家,由专家对其做出判断。”何丁说。      本报记者 张泰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