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手抄一遍,一天睡六小时
汉字“学霸”是这样“练”成的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浥尘成为另类“男神”。
   本报记者 李婕                                                   
  9月27日晚,央视一套和十套将同步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半决赛第一场。总导演关正文告诉记者,原先准备给竞赛高潮使用的八级难度词汇,在第一轮复赛中就差不多被参赛的孩子耗光了。很多人一边汗颜七成成年人写不出“癞蛤蟆”,一边好奇,这些外表稚嫩的“学霸”是怎样记住这么多汉字的?记者经过一番打探,得知他们没有别的秘诀,就是酷爱阅读,刻苦用功。

“男神”刘浥尘把词典全抄下来了
  复赛阶段,杭州男生刘浥尘从容写出“枭首示众”、“核苷酸”、“斧钺”、“尥蹶子”、“神龛”等词,这个长着可爱圆脸的14岁男孩让观众惊讶不已。当考官念出“荦荦大端”时,刘浥尘运笔如飞地写下答案,全场掌声雷动,一片“大师!男神!”的尖叫。
  “男神”到底有什么记忆妙招?刘浥尘透露,这是由于自己酷爱阅读:“我看的书挺杂,从小特别喜欢看书,就算那种记载全城所有电话的电话本,也能看一整天。道教、哲学、武术方面的书籍略有涉猎,平时看一些纯文学,有时候会看通俗文学,比如说玄幻之类的。我还看些佛教、道教的资料,还有《六祖坛经》《金刚经》《道德经》。我特别喜欢古典文学,五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我都是很喜欢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二语文老师苏云生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这次参赛备战时间很紧,主要教材就是厚厚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全书1750页,收录汉字13000多个,词汇6万9千多条。苏老师评价刘浥尘是难得的学术研究型学生,特别能埋头钻研,其他人是把《现代汉语词典》翻一遍,只有他一人把里面的词汇差不多全部手抄一遍,让大家又惊叹又佩服。
甘肃贫困学生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32支代表队中,一些名校队伍华丽闯关,让很多观众意识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然而,来自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的孩子,却从另一个方面触动人心。
  这些甘肃孩子来自贫困山区,他们不像其他选手那样善于表达自己,大多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种田中学女生任雪榕说:“现在的理想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名学生张晓斐则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每天看一百页以上的汉语词典,老师当天发的学习资料必须当天看会。我每天就睡6个小时,可能是压力过大吧,害怕自己比不过其他地方的人。”
  节目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甘肃种田中学的孩子每天夜晚都举着手电筒,在上下铺的铁床上夜读,一天只吃一顿饭,仅有六小时睡眠时间。遗憾的是,他们在决赛前止步。比赛后,好多观众向导演组提出,希望能为甘肃代表队做些什么。

记忆要靠阅读积累 汉字关乎民族文化
  刚到北京,导演组搞了一场彩排。谁都没想到,刘浥尘第一个就被淘汰下来,他没写出“滦河”,这是天津附近的一条河流,南方孩子很少有机会知道。带队老师倪老师和苏老师马上意识到,这场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汉字比赛,一定希望中国小孩由此了解更多关于祖国的知识。于是,老师们马上去搜集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各地小吃的名字,还有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专用名词,以及易读错写错的词语……一连几晚,他们在宾馆房间埋头苦干,直到凌晨。
  谈到经验,倪老师说:“死记硬背式的速成肯定会有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平时的大量阅读积累,一定‘行而不远’。这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比赛,更是关于民族文化的‘总复习’。”从听写汉字到“复习”民族文化,节目正在引发一场“文化狂欢”,就像小选手赵杉佳雯所说:“不管是输还是赢,最后赢的都是汉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