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职院盛大“毕业季”,向社会输送“技高品端”人才。

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训。

2011年7月,在“金蝶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高职组总决赛中,青岛职院学生代表山东省参赛获特等奖——“创业之星”奖,同时获得创业基金5万元。

校门
□解荟霖
作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校园“六季”别具一格,这也是青岛职院在全国高校中的独创。所谓“六季”,是指一年除四个自然季节外,还有两个校园季节,即7月份的“毕业季”和9月份的“迎新季”。从2006年至今,“迎新季”已陪伴青岛职院走过了7个年头。每年秋高气爽的9月,青职校园中总会迎来一批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迎新季”的到来成为了青职人的盛大节日。
2013年9月7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迎新季”再次华丽开场。
入学即“入职”照亮梦想航程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经过总结提炼,将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提升为“入职教育”,确定入职教育时间为一年。
对新生进行入职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牵引能力。因此,在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科学规划了教育内容,分层次分步骤组织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课程设置与安全教育、礼仪教育、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不断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逐渐完善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新生入职教育工作体系。
学院的新生入职教育一直非常“给力”,通过一组数据便有所体现:每年集中入职教育阶段,举办讲座60余场,参加学生8000多人次;召开主题班会课100多场,参加学生10000余人次;组织专业导论课100多场,参加学生4000余人次;全体新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参加学生近400人次;组织实训基地参观40余次,参加学生近5000人次……
青岛职院院长覃川说:“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2012年,他的《梦想,你好》迎新致辞曾点燃了2012级3450名新生的梦想,使83个新生班的全体同学加入到了追求梦想的学习中。2013年,他给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他希望同学们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正确认识自我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并贡献国家社会的人。
企业“加盟”迎新 校企合作前置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使更多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企业和就业前景,青岛职院诚邀企业“加盟”迎新季活动。企业的全力支持和参与,使校企双方合作关系愈加紧密,也使迎新季的内涵更加深刻。
参加迎新季活动企业主要以4个层次“加盟”迎新。第一层次,在迎新日当天设置合作企业摊位,展示企业新产品等,使新生及家长认识企业,并派出企业代表现场进行专业咨询。第二层次,合作企业领导出席学院开学典礼,设立基金赞助贫困学生,并与新生家长座谈。通过面对面交流,宣介企业发展形势、企业用人需求、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轨迹等,使新生从入学时起,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对企业和行业前景有清晰的认识。第三层次,合作企业安排新生走进企业,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进一步加强新生对企业的直观感受和认识,树立他们的职业意识。第四层次,合作企业选派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专业资质的企业代表,作为主讲来学院教授专业导论课程,将新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
青岛职院坚持“学教做合一”,在迎新季期间将校企合作前置,使新生自入学起就紧密联系企业,有助于学生今后就业时顺利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院领导的“下午茶” 强化家校联系机制
学院认真开展“三进一上”工作,所谓“三进一上”,即学院领导带头做到进教室、进宿舍、进车间,上讲台。为了深入了解全院师生教学、学习以及思想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学院领导亲自践行“三进一上”要求,走进教室听一次课,走进宿舍和学生交流对话,走进车间巡查学生们的实训情况,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一堂生动的课。学院领导们的亲力亲为和切身感受,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加速带动了全院整体工作的良性循环运转,势必会影响学院今后的发展轨迹。
学院还积极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体系,强调了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服务功能,因此,学院领导又通过“下午茶”的形式,了解学生,聆听学生及其家长的心声,进一步强化了家校联系机制。
学院领导每个月都会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与结对班级和结对宿舍学生交流学习成长经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话励志感恩,与大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们畅谈人生梦想,和文理科入学成绩第一名的优秀学子及其家长温情对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迎新季”已走过7年,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经过“青职人”不懈的努力,她已从最初的“含苞待放”完成了华丽转身,并头顶青职特色文化品牌的桂冠,昂首阔步地前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位学生成就梦想,让每一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青岛职院的“迎新季”为该项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于2000年10月在原青岛市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成立,2002年4月与原青岛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原青岛市职工大学成立于1977年;原青岛教育学院成立于1951年,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童第周和国学大师陆侃如曾任学院早期领导人。
学院主要从事全日制高职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兼顾成人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及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等,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和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现有西校区(青岛市黄岛区)、南校区(青岛市市南区)和中校区(青岛市市北区)三个校区,占地54万平方米,教职工767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563人,每年完成各类培训近20万人时。设有海尔学院(机电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信息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蓝色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7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控制在30个左右,其中机电一体化、商务管理(家电)、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软件技术、服装设计和市场营销(啤酒)、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9个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拥有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和国家首批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基地。与海尔集团等201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16个。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开辟20个海外实训基地。拥有法国、新加坡、日本、韩国、新西兰5个海外校友会。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确定了“品牌办学”战略,确立了“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贯彻“教&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秉持“修能、致用”院训,创立“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卓越、唯是、协同、学习”学院精神。形成了“五基流程”、“三化标准”以及大学生“三创”平台等教学或育人模式改革成果。试行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院内二级管理体制。按岗位群设课,突出实践教学,实行等级制考核和“三证书”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与大企业合作战略,与海尔集团、青啤公司、海信集团、联想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创建了海尔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等,校企选拔的101名学生作为奥运技术工程师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技术服务工作。树立“学院永远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思想,将学生从业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第一指标,“以就业为导向”融入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了“青岛市人才市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分市场”,实现了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学院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与海尔集团共建的“海尔星级服务中心”培训员工10600人,其中包括来自18个国家的全球经销商178人。通过青岛市继续教育基地为社会培训各类非学历教育人员累计3万人,开设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等多条心理咨询热线。与16所海内外高校建立对口合作联盟开展合作。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学院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先后成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首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获得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