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污水变成再生水
记者探访日照城区污水处理流程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本报记者 李玉涛 片/本报记者 刘涛
  经过五道工艺
污水可再利用

  9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崮河以东、上海路以南的日照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老城区、开发区大部分区域以及新市区部分区域的生活污水每天都会汇总到这里进行处理,配套污水主管道全长约50公里。
  “居民家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小区内部的污水支管道汇入到外部的污水主干管道,最终全部汇入到污水处理厂。”日照市排水处设备科科长徐衍国说。
  据介绍,污水大致要经过“预处理、初次沉淀、生物处理、二次沉淀和深度处理”五道工艺,方可变成再生水,被循环利用。“这只是最简单的分类,其中深度处理还包括很多道工艺。”他说。
  在“预处理”阶段,污水要经历格栅机的初步“筛选”,将污水中的大块杂物进行拦截,如树叶、塑料袋等。此外,还要经历沉砂池,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里,污水中的沙粒便可沉淀。
  “初次沉淀并不是每个污水处理厂都有的流程,要根据污水的情况来定,第二污水处理厂大多是生活污水,进水中含泥量并不算太多,没有这个流程。”徐衍国说。
  “生物处理”阶段是污水处理流程的核心,生物处理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类,每一类方法又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污水处理厂根据进水水质情况和出水用途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并非每个污水处理厂都采用同样的工艺,第二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氧化沟工艺,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这里主要是生物处理,属于活性污泥法。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的环境中,容易被一些细菌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这些细菌是经过污水厂的工作人员长期培养驯化而成的,它们就生长在氧化沟中的污泥里,它们是处理污水的功臣。”徐衍国说。
  记者看到,在两个硕大的生物反应池里,污水不断流动,众多大转轮上下翻滚,向水中补充氧气。“这两个反应池容量大约是25000立方,污水要在这里进行十几个个小时的反应处理。”他说。
  经过“生物处理”后,污水还要进行二次沉淀,主要沉淀水中的污泥,实现泥水分离,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三至四个小时。
  至此,污水便达到了排放的标准,可以排放了,污水处理流程其实也结束了。但想要进行再利用,还要进行深度处理(也叫再生水处理或中水处理)。
深度处理后
中水用处多

  中水也叫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日照市目前建有大学城中水站和高新区中水站,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里也建有中水处理工艺。
  经过二次沉淀后的污水,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深度处理的首个环节。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高效生物反应池,使用了一种新型粒状滤料,在其表面生长有生物膜,污水自下而上流过滤料,池底则有鼓风机提供氧气,在有氧的环境中,把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
  此后,污水进入到砂滤池,将水中细小的悬浮颗粒过滤掉,最终来到清水池。在这里,中水处理将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加氯消毒,防止在管道里进行二次污染。至此,浑浊的污水,经过五道工艺,变成了可再利用的中水。
  据介绍,目前日照城区的中水多有两个用途,一是被输送到日照港等企业进行喷洒除尘,输送到奎山用于消防和绿化,也有市政、园林部门用罐车拉去用作道路除尘和浇树的。二是输送到城区河流,补充河道景观用水。“大学城中水站处理后的水主要是补充了沙墩河,高新区中水站主要是补充香店河”。徐衍国说。
  “算上喷洒和河道景观用水,日照市区的污水再利用率能达到20%以上。”他说。
自动化操作
每天检测水质

  记者跟随日照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查看整个污水处理流程时,并未发现一名工作人员。
  “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全部是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每两个人一个班,值班操作机器就行了。”该厂厂长王延平说。
  据介绍,每天,工作人员还要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取样检测。再生水作为景观用水时,要检测PH值、悬浮物、浊度、溶解氧等14项指标;作为工业用水水源时,则要检测20项指标。
  “目前,我们厂每天大约要处理55000吨污水,夏季最多的时候每天能达到65000吨。”王延平说。
  每天,城市都会产生大量污水,这些污水最终都去了哪里呢?记者9月4日探访了日照市城区污水处理流程,经过五关,污水就能变成再生水,进行再利用。而污泥也没浪费,被制作成了有机肥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