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的农民工三兄弟将在日照赏月
已有20多年没在家中过中秋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午,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吃饭。
  潘国刚趁着中午休息看会电视。
  ◥孩子从生下来40天就跟着大人在外漂泊。
     文/片 本报记者 李玉涛  
  多年漂泊他乡
  潘国龙今年46岁,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目前在日照利华建筑公司市北开发区城建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打工。2006年,他带领20多位乡亲从青岛来到日照打工,在建筑工地做木工。今年4月份来到现在的这处工地,他是领班。
  14日上午将近11点,记者在建筑工地上见到了潘国龙。他拿着对讲机,带着安全帽,很是热情,将记者让到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
  “我们这个工地上有20多个老乡,据我了解整个日照得有三四百人。”他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道。
  2001年,潘国龙开始到外地打工,2004年到了青岛,两年之后又来到了日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先前他曾在机关单位工作。“1998年到2001年,在我们那边的林业部门工作,感觉工资比较低,就出来工作了。”他笑着说,“现在回头看,感觉也没啥后悔的。”
兄弟仨全在日照
  潘国龙兄弟三个,他排行老大,上边还有一个大姐,父母都已70多岁,身体还算硬朗。“我和二弟在这个工地上,老三在市里干。”他说。
  “我大姐家离父母比较近,在家可以照顾着,我们三兄弟最短半年回一次家。”潘国龙说,大姐家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外甥也跟着他在这个工地上干活,外甥媳妇带着刚4个月大的孩子也在这。
  “这孩子刚40天的时候就跟着我们一起在外边了,我们都说是年龄最小的农民工。”潘国龙笑着说。
  潘国龙和工友们在工地东边的一个小区租了一套毛坯房,月租500多元,住了七八个人。步行到工地只需要5分钟时间。
  14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来到他们的“家”。屋内布置虽显简陋,但却有一种“家”的氛围。潘国龙的妻子已经做好了饭,等着他们收工。原来住在这里的都是他们本家人。潘国龙的二弟潘国新一家,外甥一家,还有堂弟潘国刚以及另一个外甥刘平平。
  记者进门时,潘国刚和刘平平正坐在床上一起看电视,播放的是《中国好声音》。一台外形颇像电脑的小电视被摆放在床头上临时搭起的一个木板上。
中秋一起聚餐
  44岁的潘国新从20岁就开始在外打工,这一晃20多年过去了,几乎从没在家里过过中秋节。
  “这些年都是在外边过中秋节,感觉已经习惯了,过节的时候会给家里打电话。”潘国新说,儿子今年20岁,在上海打工。
  相比较他们,刘平平算是年龄小的,今年刚刚29岁,但已儿女双全,女儿6岁,儿子4岁。
  “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经常想孩子想得睡不着觉。”刘平平说。
  说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他们打算买点菜,买点酒,大家一起聚个餐。“我们南方过中秋时,姑娘出嫁的都得把叫回家一起过,姑爷也一起叫着。”潘国龙说。
  “端午节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们买了粽子,不过这边有用树叶包的,我们不敢吃。”他笑着说。
  据了解,日照利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每逢过节时也会给建筑工人发福利。“公司对我们都很照顾,夏天的时候给熬绿豆汤,过节的时候给发米、面、油等日用品。”潘国新说。

 中秋送祝福 
  潘国龙:最对不起的人就是父母了,那么大年纪了,我们三兄弟都不能在您身边。等完工后,我们回去看你们。

  潘国新:最希望的还是父母能身体健康,也祝愿儿子工作顺利。

  潘国刚:我的父母都不在了,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边打工,祝愿他们工作顺利,多挣点钱回家,呵呵。

  刘平平:祝爸妈节日快乐,祝孩子健康成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