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秋天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焦安铭

  空中千里一碧,海上微波生辉,岭间层林尽染,秋野则绚烂一片,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瓜熟蒂落的芬芳。
 不必说田埂地头大片大片的野菊,也不必说农家小院里株株金黄的米槐,金黄如洒金千头柏的玉米和稻谷;火红如国庆一串红的朵朵鸡冠花,串串羊角大辣椒,还有绛红的板栗,红润的山楂,殷实的高粱;粉嘟嘟的金帅,脆生生的秋桃,玲珑的银杏,黄澄澄的鸭梨……单是那紫色的风铃草,雪白的苇絮,顽皮的苍耳,追梦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就凑成了醉人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的姹紫嫣红比春的万紫千红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秋天来了,果实满园(故乡村头石碑语)”——整个乡村都是“秋实园”啊,满园都是难以调兑难以描摹的色彩,满园都是飘香的果蔬和食粮,满园都是劳动者的欢歌。
  三春不如一秋忙。各色的鸟雀,健硕的野兔,聪明的刺猬,忙碌的老鼠,甚至温顺的山羊……他们似乎更懂得秋收冬藏的迫切与必要。人们呢?拔芝麻。掰玉米。割黄豆。刨花生。铡地瓜干。抗旱种小麦——每一项劳作都刻骨铭心。最过瘾的活儿大约还是“拉犁”啦。彼时,赤膊光臂,反剪双手,腕套车襻,脚登沃土,倾身前行——向大地一步三叩首啊。落叶香软,犁铧欢叫,土里不时翻出贝壳般洁白的花生,星星般点缀着新翻的泥土。一犁一犁的耕,一圈一圈的转,扶犁的、拉犁的、施肥的,无不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淋浴一般。此时,月出莲花,蟋蟀弹唱。田间户外应和着老幼邀呼回家开饭的喊叫,各家陆续飘来仲秋的饭菜香气,不觉肚子也响了起来。
  早年中秋节的月饼远没有如今“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光景好的时候也就每人一只。一方灰纸巾包裹着,透亮出油渍。小心打开,酥脆的薄皮便层层剥落。总是不舍得吃,搁时间长了硬邦邦的。母亲照例是快收工时才回家做菜。削皮大苹果切片伴白绵糖,酸酸甜甜又爽口,可跟过年油炸的加糖肉片想媲美。皎洁的月光下,石墙与柴扉围成的的小院内,举家围坐在几块木棒支撑的水泥桌前,喝一杯毛数钱一瓶的桂花甜酒,再来一口“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微风飒飒中偶有几声犬吠,又似有流萤伴舞,老太太们便不厌其烦的描述着嫦娥奔月的传说。甜美的生活不过如此哈!那道压轴的粉条鸡丝汤呢,不仅草鸡肉鲜,粉条也筋道,而且越煮越凝乎,喝上一汤匙解乏又解馋那。
  就这样浸润在秋的绚烂的色彩里,晒了暖阳,祭过明月。安享秋的美食和劳作,劳作因美食而快乐,美食因劳作而丰美,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