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武建雄
让中华文化在加纳生根发芽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滨州学院教师武建雄与加纳学生合影留念。
     武建雄是滨州学院一名教师,他多年以来的梦想是代表国家走出国门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2011年6月,他考取了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在加纳的两年他排艰克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征服了当地学生的心,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加纳生根发芽。今年9月份,武建雄将再次奔赴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面对即将开始的又一个两年,武建雄依旧踌躇满志,激情满怀。
  本报记者 赵树行 谭正正
第一堂课好似三千米长跑
  对于武建雄来说,在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的第一堂课是永生难忘的。“因为非母语环境下的教学尚属首次,尽管有在国内教外国留学生的经验,但当时我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
  那天是中午十二点半,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能容纳300多人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闷热异常。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见到汉语教师的缘故,当武建雄走进教室时,所有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他身上,学生们有的发出惊讶声,有的互相之间大声谈论着,有的甚至从座位上站起来“审视”着他。“Be quiet,please.”他用英语边说边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但嘈杂声依旧,这让习惯了在安静的教室内上课的他有点手足无措。于是,他试着走下讲台,微笑着边走边说:“Be quiet,please.”……这句话说了多少遍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就这样足足过了有20分钟,教室里才安静下来。“今天,是我们的第一堂汉语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汉语,请同学们跟着我读,渐渐地,教室里响起了学生们生涩的跟读声。下课铃声响起,等学生们走出教室以后,武建雄这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当时感觉全身疲惫,跟跑了一个3000米一样。”他说。就这样,武建雄开启了在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的执教生活。
  “后来我才知道,非洲学生上课时纪律性不强乃是习惯使然,其实并不是故意要扰乱课堂秩序。”与第一堂课的“窘迫”相比,如今的武建雄授课已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迄今为止累计为该校大一至大四各专业2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总计近500课时的初级汉语入门教学。在教学之余,他还帮助综合教学部制定了每个学期的汉语教学规划与大纲以及汉语考试与评价体制,为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汉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教唱绕口令细分汉语声调
  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学生上课没有教材,而且教室里没有多媒体。一节两个小时的课程,光板书就要耗掉近一个小时,学生们要记笔记,又要记住对于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内容,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摆在武建雄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了加大课堂信息量,课前武建雄亲手制作卡片,把要教的拼音、汉字写到卡片上,上课时直接展示给学生。对非洲学生来说,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极难分辨的,为了让他们了解汉语的声调,他特意教给学生“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妞妞骑牛,牛拗,妞妞扭牛”等绕口令,没想到他们兴趣大增,操着洋腔洋调,努力想把绕口令说好。他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非常主动,而且表现欲望强烈,于是特意在课堂上多提问,并采取让学生到白板上书写汉字、鼓励学生用汉语做自我介绍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争先恐后学习汉语的样子,成为我孜孜以求、不断前进的动力。”武建雄感慨地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初到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时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他所指导的3位学生因汉语成绩出色,荣获中国驻加纳大使馆设立的“大使奖学金”。现在他的学生能清楚而准确地读汉语拼音,能在笔记本上写出端正的汉字,还能随口讲出几则有关中国的故事,这让武建雄非常欣慰,他的工作也得到同事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让中华文化在异国生辉
  在武建雄看来,公派汉语教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不仅仅要教学生认识汉字,更重要的是通过汉语教学,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为此,在上课时,他经常讲授一些有关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方面的内容。“这是中国的茶具,包括茶盘、茶壶、茶杯等,在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前……”而讲到有关中国书法的内容时,他就把诸如王羲之临池学书、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听得津津有味。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只有碧水青山,方能风景如画。在加纳教学同样如此。”在接受采访时,武建雄充满诗意地说。在教学间隙时,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武建雄还经常教学生唱《茉莉花》、《甜蜜蜜》等中文歌曲,教学生们打太极拳、学习剪纸、学做中国结……通过武建雄,越来越多的加纳学生了解了中国,喜欢上中国,一股“中华文化风”在加纳威斯康辛国际大学悄然兴起。
  “作为一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我一定会时刻铭记身上的光荣使命,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武建雄说。在异国他乡的武建雄,用自己的默默奉献和无私耕耘,塑造了中国人、滨州学院人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良好形象,谱写下传播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