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三宝殿只留记忆在人间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成恩让老人在地上勾画三宝殿的简易图。
  三宝殿正殿中泰山奶奶的座位。
    文化寻踪 

  夜听窗外雨打芭蕉,油灯燃尽岁月斑驳。一座城市像一个人。
  是灯红酒绿的张扬还是独守寂寥的淡然?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它像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品味。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客居异乡的漂流族,无不在创造这座城市的时候被这座城市的气息感染着。
  文化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当繁华褪尽,人们还能在热闹过后找到精神归属,这是一座幸运的城市,也是一座城市的幸运。
  本报特推出“文化寻踪”栏目,深度挖掘和剖析滨州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将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翔实而优雅地展现在您的眼前。
  文/片 本报记者 赵树行

  始于唐朝
盛于明清

  三宝殿遗址位于今经济开发区里则办事处庙张村东北角,小开河灌溉渠东岸。从滨州市区出发,沿黄河二路一路西行约20分钟,至小开河。初秋时节,开河路两侧,万木仍郁郁葱葱,早晨的阳光照进来,光影斑驳,小开河干涸的河床上,偶有几只白鹭在寻食。沿着平整的开河路南行,凉爽的秋风让人仿佛置身油画世界,别有一番意境。
  十分钟后,在一位路人的指引下,顺利找到庙张村。庙张村很小,本为张氏立村,因傍庙而居,故名庙张村。村头百姓听闻三宝殿,便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诉说自己的点滴印象。65岁的刘玉林说村里有位老人成恩让对此记忆犹新,便带领记者寻访这位老人。
  成恩让今年已经82岁,黝黑消瘦的脸庞说明,虽已八旬,庄稼人闲不住。老人健谈,提到三宝殿,他的脑海中便像装了放映机一样,当年的画面一一映在眼前。
  老人说三宝殿初建于唐代,后来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便逐渐荒废。明代中期,由在此居住的关氏族人(今关家村)倡议,临近各村共同募资重修了三宝殿。“这个村是周围三个保的村捐款修建的,所以叫三保殿。”成恩让说。但因为是在关氏族人的主持下重修,人们便俗称关家庙,以至后来,远近之人皆知关家庙,而寺院本来的名字反而不那么响了。
  老人“三保殿”的说法可能是内心自豪的一种体现,但是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为佛宝,佛经为法宝,和尚僧宝,是为佛教三宝。道教中以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谓之道、经、师三宝。由此看来,“三宝殿”更为可靠。
  第一次重修后的三宝殿具体模样已无从考证,但是自此香火便渐渐旺盛起来,中间虽经历佛、道之变,一次重修,但三宝殿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从未变化,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三宝殿也迎来它最为辉煌的岁月。
寺变行宫
香火不衰

  三宝殿原本是一座佛教寺院,关氏族人重修寺院也是为祈求佛祖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兴旺。后来佛教衰落,大约到清朝中期,三宝殿佛教僧人就云散已尽。在此期间道教徒便住了进来。
  成恩让老人说早前还能看到庙里的一些碑记,现在早已不见踪迹。他记得曾有一块清授道正司吴教海的墓碑(道正司为掌管一州道教之官),此后,三宝殿一直由吴氏后人掌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三宝殿的香火达到鼎盛,在此期间,三宝殿也进行了第二次重修,也是最后一次重修。
  第二次重修后的三宝殿,由原来的佛教寺院变成了道教的泰山行宫,建筑构造和内景一直延续下来。成恩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三宝殿里的一景一物。他操着浓重的口音从殿外四通八达的交通说到殿内布置,从金碧辉煌的琉璃瓦说到殿内精美逼真的壁画,说得兴起手拿树枝在地上比划起来。
  由于老人的口音太重,我们只能模糊地根据他的描述回忆当时盛景。据他介绍,当时三宝殿周围的交通四通八达,共有六条大路能通向这里。殿顶由黄绿两色的琉璃瓦铺就,顶脊中央有宝瓶,两侧饰有二龙戏珠,斜脊均置有仙人走兽,即便瓦当也雕刻有龙凤图案,画梁雕栋,飞檐斗拱,极其壮丽。秦琼、尉迟敬德两个门神立于山门内,庙前广场的南侧正对山门有一戏楼。庙东侧是荷花池,西侧则为桃花林。
  正殿里是很典型的道教布置,中间是一身金黄的碧霞元君塑像(泰山奶奶)。泰山奶奶两侧是穿着红袄绿裤的童子,旁边还有其他的比碧霞元君稍小的女神仙,如送生圣母娘娘、痘疹圣母娘娘等。成恩让说娘娘们座前的神案上摆着很多泥娃娃,“这些娃娃可漂亮了。”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成恩让对此仍记忆犹新。据说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女子在娘娘面前虔诚地上香、跪拜后,会把放在上面的泥娃娃抱走,谓之偷子,如果偷子之人日后生了孩子,便要再做一个更漂亮的泥娃娃放归原处,谓之还子。
  关于三宝殿的更为详细的印象我们已所知不多,但神案上众多的泥娃娃说明在成恩让年轻的时候这里的香火仍然很旺盛,人们将自己的一个个美好愿望寄于神灵,期待护佑,祈求平安。
昔日盛景
今成追忆

  在离成恩让的家不远的地方,有两块圆形扁状的石头,一块在土堆中,一块在草丛里,村里老人们说这两块就是大殿柱子的底座。年代久远,即使趴下细瞧,也看不出上面的痕迹。
  在成恩让老人家里,我们还看到了当年碧霞元君塑像的底座,一张类似于床的木制器具。上面依稀可见的红漆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繁华。成恩让说这块底座是在第二次拆庙时他带回家的,那年他25岁。
  在几位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一块南北长约80米,宽约50米的耕地。上面荒草丛生,东北角是挖土形成的大坑。这便是昔日繁盛一时的三宝殿。据成恩让介绍,三宝殿前后共经历过两次拆除。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导致黄河水南流夺淮入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欲堵住花园口,引水回故道,大水淹没山东解放区。1946年,滨县民主政府为紧急复堤,调用大批物料,欲扒掉三宝殿将砖石运往河堤。邻近各村的村民为保住大庙,纷纷捐石捐砖,将大殿保护了下来,但据成恩让回忆,当时已经有一部分大庙被拔掉。
  第二次拆庙发生在建国后,为破除迷信,很多古庙被扒毁,虽然邻近村民极力保护,三宝殿最终难逃一劫。上世纪50年代,为建里则小学需要扒掉大庙筹措砖石木料,这座千年古刹走到尽头。
  今天,在它原址上仍突出一块高约一米的土台,成恩让指着说,当年的正殿大概就是这个位置。前年挖土,东面一块早已被挖出两米多深的土坑,为保护这一块土台,村里有人在上面种上树。土台西侧的桃花林如今也被速生杨树林替代,当年四通八达的道路也只剩南边一条不规则的东西路。
  无论是佛教的修行斋戒、阿弥陀佛,还是道教的尊神诞辰、迎神出会,反映的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寄托、崇拜和信仰,对神或者说意识形态之外的力量的渴望和追寻。
  我们可以想象,每年的三月十五,远近各地善男信女齐聚于此,烧香许愿,各地行商坐贾纷至沓来,各类产品竞相交易,各种杂耍都来赶热闹的场景。人们就像过盛大节日一样前来赶会。一时红女绿女,往来如云;商贾云集,盛况空前。
  如今,只有现存的小土台和上面零星可见的几块残砖剩瓦可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人们的心灵向往之地,这里曾经辉煌过。

  距滨州城区西南二十公里,曾经有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名为三宝殿,这里的老百姓习惯称为关家庙。武定十三县,这座古刹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影响力上都首屈一指。三月十五泰山奶奶诞辰,每年这天前来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座古刹神仙齐全,也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的香客,大概人们也相信,在这里许愿最灵验。

 文化寻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