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管不管?
养老出新招,实行起来有点难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年轻时养家,老了怎么办? 本报见习记者 韩微 摄
   本报见习记者 韩微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这种养老方式,就是近期被讨论火热的“以房养老”,按计划,会在2014年一季度试行推广。但是从中牵扯的房地产、金融、保险、社保以及行政管理的多个领域,“以房养老”也成难题。
老龄化比例加重,养老成难题
  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就被统划为老年人,而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据数据显示,自2010年底,中国老年人就已经达到1.94亿,而在2013年底,将可能突破2亿,所以如何养老就成了社会乃至家庭中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在我们所熟知的养老模式中,儿女赡养是最传统的方式了,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儿女赡养反而成了三代人的隐痛。于是,老人们开始大多依靠退休金或者积蓄养老,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给自己购买养老保险,以期老有所养,但根本上还是无法惠及现有老年人。“留下房子抵押,金融机构为你养老”的新型养老方式就开始通过试点,尝试通过盘活老人的不动产,进行解决老人养老的资金难题,通过老人把已经付清贷款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让后者在对房主的年龄、预期寿命、房产若干年后的价值等因素,再定期给房主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直到房主去世后,房产便可归金融机构所有。然而在近几年实际运行的试点中,“以房养老”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只有寥寥几个的金融机构开展这一模式外,大多数机构仍处于驻足观望状态,同时到银行或保险机构开展此项业务的申请者更是少之又少。
房价不稳,金融机构难下手
  “要是把房子押给银行,换取养老金,等我百年了,这房子可就是银行的了,这辛苦攒了一辈子的钱,最后房子还成了别人的,我儿孙还不得恨死我,再说,这房子就是一个窝,老了也不想再挪了。”孟大妈今年66岁,住的还是多年的老房子,听到记者跟她解释什么是“以房养老”时,老人家觉得很不靠谱。按相关的资料规定,申请“以房养老”的人们,独居老人或孤寡老人,或是没有子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是最符合条件的,但即使是这类老人,也会担心,失去了房屋所有权之后,会进入“房财两失”的地步,没了依靠。同时,养老机构要设施的不完善也是老人们不能接受这一新模式的原因之一。
  除了老人的不信任,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没能放下警惕,不仅房价的走势、申请人的寿命估算都难以预测,同时,相对于正向按揭来说,“倒按揭”时间越长金融机构所担的风险就会越大。“老人家申请所抵押的房子大多年限都已经接近70年了,金融机构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去补偿支付给老人家的养老金成本,很不划算。再者,如果说估算时,我们估算给老人的预期寿命是15年,那要是她最终活到了30年,那么我们还要多付15年的养老金。这笔账算下来,我们承担的风险就会大于收益,许多业内机构还是不敢试水。”采访中阳光保险公司枣庄分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跟记者分析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