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绵长的记忆
2014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上周,一封从广州寄来的信摆在了编辑部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是一位年逾八十的老读者写来的回忆文章《桑农世家“乐善堂”的创始人》。作者名为夏元道,祖籍山东威海,现为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离休干部,老人说他一直喜欢读家乡的齐鲁晚报,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其在威海老家的启蒙老师夏圣之老先生,“尽管夏圣之老人已逝世快八十年了,但我一想起他的往事就感叹不已,因为他一生坚持与人为善、公道正派,主张‘小富知足’论和‘养蚕育人’论,其思想境界之高远、行为之高尚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一般意义的农民或读书人”。仔细读一读老人的这篇追忆文章,其中确实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难怪远在千里之外的夏元道老人,在酷热的广州怀着十分的崇敬,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这篇怀念文章。
  B1版《不倒的“包龙图”》是京剧大师方荣翔之子所写的回忆文章,方立民先生细述了父亲当年在香港演出突发心脏病的“惊险史”,读来也是感人至深回味无穷。1988年6月16日,方荣翔在香港演出《打銮驾》时临场突发心脏病,他倒在了后台,却对同事们说:“不准回戏,继续演出。”同行的同事们震惊了,香港的观众震惊了,他们请求方荣翔赶快去医院治疗。但方荣翔谢绝一切劝阻,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因此,方荣翔也被戏迷誉为“不倒的包龙图”。对于已经将京剧融入自身血液的京剧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台下的观众更需要尊重的了。这也更让我们感叹这位已经逝世多年的京剧大家的德艺双馨。
  “最近‘舌尖’一词走红,都与美食有关。其实,看央视,感悟舌尖上的滋味,最早始于1983年春晚上著名演员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但明眼人都清楚,王景愚吃鸡吃得如此费劲,肯定不是吃的‘酥而不软,香而不腻,入口爽滑,齿馨留津’的德州扒鸡。”这期“城市之眼”专栏,牛国栋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德州扒鸡文博馆,看得出牛老师对德州扒鸡这一“食材”怀有切身的生活回忆,不然,在他的笔下,为何德州火车站的扒鸡叫卖声如此悠长,乘客们匆匆奔向站台抢购扒鸡的情景如此生动,绿皮车厢里大快朵颐的旅途如此回味绵长……读到这里,我似乎也回到小时候跟着父亲坐火车的场景,记起喜欢喝上几口的老爸还会带上一大瓶“北冰洋”啤酒……德州站卖扒鸡的情景被复原陈列,果真成为整座德州扒鸡文博馆最为动人的一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