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咪发唆”干部到小康之家
国家富强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2014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波(济南长清区职业中专)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我姥爷曾经是地主富农成分母亲一直没有工作,我们全家全靠父亲一点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父亲经常给我们提起他刚刚工作时被戏称为“咪发唆”干部,因为当时每月全部的工资收入就只有34.5元人民币,全家的一切吃穿用度皆赖于此。
  197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虽然身处县城,但同学们都是步行上学,不管离家近远。我住的县委宿舍离学校大概20多分钟的路程,有时吃饭晚了,就一溜儿小跑儿往学校里赶。学校里倒有老师骑着自行车上班,男老师有骑着名叫“大金鹿”的大轮自行车的。也有女老师骑着“永久牌”或者“凤凰牌”的小轮自行车。这种小轮自行车骑起来既轻便,又潇洒,在路上往往引来大家羡慕的目光。当然,当时也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往往凭票供应。
  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生活条件慢慢有了改善,已经有一些同学能够骑着自行车上学了。但由于父亲工资有限,上世纪80年代初,工资才涨到50多块钱,依然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我也仍然用双腿奔波在求学的道路上。
  199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因为单位离家有十几里路,这个时候,父亲才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后来的生活自不必说了,改革开放后我的工资从开始的194块钱,一路上扬。1996年拥有了自己第一辆摩托车,1997年结婚,给妻子准备了“三金一木”,其中的这一“木”,就是刚刚兴起来的“轻骑木兰”。
  岁月匆匆,转眼间已经工作了20多年,我的工资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涨上来了。我和妻子一个月近万元的收入,在本地已经算是小康之家了。如今,我和妻子也买了心仪已久价值20多万的轿车。每次坐上轿车,手握方向盘,行驶在越来越宽阔的马路上,欣赏着沿途绿化得如花园般的美景,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与住宅楼应接不暇。
  此时此刻,油然而生一种无以言表的感慨,欣逢盛世,正是祖国的日益富强才给老百姓带来了如此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应该由衷地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