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
2014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对光岳楼情有独钟。
  大运河如一名风姿楚楚的大家闺秀穿城而过,将江南的秀美婉约同塞北的旷达豪迈在这里揉成一个清澈空灵的江北水城,滋养着它的崛起和繁盛。鲁西之胜唯聊城,聊城之胜首光岳。光岳楼,这座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成于明初历经六百余年本色不改的古楼,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历史的俯仰之间静静观望,挺成了古城的脊梁。
  第一次登楼,抚摸楼底的青砖,缓步通过楼阁下的城门,似乎于神往之间触到了历史的脉搏。曾经的漕挽咽喉几度船帆蔽日,商贾云集,市井商侩,熙攘喧嚣。多少寄情山水的骚人墨客,考取功名的学子儒士,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在此停留,把酒临风。
  光岳楼是古城中心的最高建筑,四重檐十字脊楼阁,虽经多次维修,楼内建筑构件大部分是初建原物,保留了明初乃至宋元风格,这座原版的中国名楼确是件地地道道的古董。
  也许是楼以文名,文以楼传吧。虽有康熙大帝四次登楼,亲书“光岳楼”,乾隆南巡九过东昌,六次登楼,题诗十三首并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却终不及唐宋文豪的一纸软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来此太早,位高权重的帝王民众又不买账,以至光岳楼千百年来“养在深闺人不识”,这多少有点委屈。好在随着运河文化的发掘及旅游产业的兴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光岳楼终以自己的神韵与价值如泥土中的宝石放出光亮般扬名海内外。
  在古码头离岸,下桥步行至古城中央,聊城的历史因了其标志性建筑物光岳楼陡然厚重起来。光岳楼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四条路在此交汇,就形成了一个直径约百米的环形广场,周围店铺林立。 
  登楼俯瞰,整个古聊城尽收眼底。黄河苍茫衔远天,古街辐射接碧湖。古房民居览无余,楼阁云影映成趣。拾级而上,梯道尽头,一抹蓝天,敞轩内檐下悬有一匾《共登青云梯》,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杰作,此匾、此情、此景当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一楼东檐下悬有清初诗人施闰章之匾《泰岱东来作翠屏》言谈笑止,巍巍泰山,竟只配给光岳楼做翠屏。“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楼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义行文蹈,登楼怀古有余馨”,蒋维崧的这幅楹联追思今古,颇得神韵。
  四层主楼全为木结构,主楼全部由32根巨大的木头柱子撑起, 或直矗屋内,或紧嵌墙壁,到了三层,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光岳楼更加稳固。四层十字顶楼的木雕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木刻垂状莲、莲实鲜艳夺目,其状如帽。莲花象征着水,水能克火,所以这座木结构的古建筑从来没有失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沿楼而行将栏杆拍遍,临远抒怀,千古兴亡,百年悲欢。对比自己,思考和总结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这就是光岳楼,巍巍立在城中,立在湖边,立在蛇龟相对的视线之间,沉着悠然、古朴大气。
  聊城是个冷静的城市,这座静静耸立的城市和它的人民冷静地吸收着四面八方投来的关注,用智慧而审慎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稳步向前。古人用修城的余木建造了光岳楼,修建京九铁路的时候,今人又把护城河里的淤泥挖出来,修了火车站和路基,甩出一个碧波荡漾的东昌湖。一代代勤劳智慧的聊城人用他们的双手和大脑谱写着聊城的新篇章,谁知到明天他们又会有什么惊人之作呢。
(聊城市 汪升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