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厕改水治内涝,村庄裹绿戴翠
刘集村,大沙河上的绿色农庄
2014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集村温馨的农家小院。
     商河县龙桑寺镇刘集村是省级生态文明村,它坐落于黄河古道旁,垂柳荫荫处。四条大道贯穿全村,垃圾桶排列有序,干净整洁的路面,规格统一的农家四合院,庄严的祠堂,绿油油的小树苗,都在讲述着这个生态乡村的故事,252户居民,945口人正在构建着大沙河上的绿色农庄。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云                  
四条街道穿村过,绿化覆盖率达四成
  立冬已过,落叶缤纷之际,刘集村仍是一片绿树浓荫。走进刘集村,和煦的阳光透过两旁的垂柳照在宽阔的道路上,农家小院的门口,农闲的人们闲聊着,享受秋收后的喜悦。 
  村支书刘官军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农闲的时候骑自行车围着村子转,4条25米宽的大街,12条小巷,他得骑半个小时,他笑称锻炼了身体,还可以随时了解村里的情况。
  2008年之前的刘集村还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东家盖房,西家垒墙,整个村里乱七八糟一片,有的小胡同都进不去三轮车。更让刘集村民不能忍受的是,要是夏天接连下几场雨,刘集村就会出现“进不去村,出不来户”的局面。赶集卖菜的老刘深有体会,以前遇到连阴天,他家的菜就得往外抬,不然得烂在地里。现在他家早换上了大货车,他常开玩笑说,“现在多大的雨都不怕,四条大道哪条都能出去,就是往商河送菜,脚也不用粘泥。”
  刘集村北面紧依大沙河,到了冬天,大沙河岸坝上的沙土就会吹进村里,冬天村民晒被,拿进屋去之前,都得“抖土”。现在的刘集村,新建绿化带78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0%,村民们常说“我们现在住在植物园里”,村民再也不用担心“沙尘暴”了。走在刘集的街道上,还时不时看到秋菊盛开。村支书刘官军表示这些都是村民自己栽的,迎春花、美人蕉、腊梅应有尽有,都快成花园了。 
  刘集村目前有30多个垃圾箱,配备保洁人员3名,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改厕改水,农家小院堪比北京四合院
  提到农村的厕所,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土坑”,脏乱差、招蚊蝇、有异味。刘集村早告别了旱厕时代,90%以上的村民都用上了抽水式厕所。村民姚女士的外孙桐桐今年10岁了,在北京长大,小时候来姥姥家,上厕所就闹,嘟着小嘴不乐意。去年回来,看到新改的厕所,小桐桐说,“姥姥家的厕所终于洋气了。”除了改厕,村里新修排水沟3350米,解决了下雨“内涝”。
  走进刘集村,清一色的“制式”房屋,每家小院面积相等,都是21米×25米的规格,房子的高度宽度都有严格的限制,房屋外皮上都统一漆成了乳黄色。大多数小院里,正房和偏房将院子围了一圈,像北京四合院一样。一般情况,北屋住人、东西两侧做饭、南屋存粮。村支书刘官军说:“现在住着房子有点大,以后估计还不够用呢。”他表示刘集以后会深入挖掘龙桑文化,启动大沙河农家乐文化旅游项目,借助大沙河风景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到时候“农家小院都不够待客的”。
平坟头,建祠堂,省出土地种树苗
  在刘集村的田间里,没有一座坟头。刘集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之前的坟头都平掉,集资修建祠堂,村里人病故后就直接进入祠堂,并且不准大操大办,“当天死,当天埋”。 
  刚开始时,也有村民表示不理解,“毕竟出丧守孝是老祖宗的传统”。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村民开始逐渐接受,现在都讲究“厚养薄葬”。村民刘连军说,之前大操大办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老人。村里讲究“四德”建设,讲究“以孝治家”,每年都会选出“和美家庭”、“好媳妇”。刘奶奶今年88岁了,她说:“死了咋办都是浪费,活着儿孙孝顺就是福。” 
  据统计,村里平坟后新增土地90多亩,在新增的土地上种起了树苗。村民常说:“种了树苗,卖了钱,多给老祖宗上根香。”刘集利用靠近惠民淄角苗木大市场的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苗木种植,新栽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林260亩,白蜡、竹柳等用材林600亩,新发展蔬菜育苗150亩。除此之外,刘集村的蔬菜育苗在周边已小有名气,每到春天,四里八村的群众都会争相前来购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