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3版:要闻

A04版:看点

A05版:齐鲁

A06版:齐鲁

A07版:专版

A08版:财经

A09版:专版

A10版:青未了·写作周刊

A11版:青未了·随笔

A12版:文娱

A13版:乐动

A14版:时局

A15版:声音

A16版:专版

H01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2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3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4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5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6-07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8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09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10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11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12版:新区新时代·专题

Ht01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2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3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4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5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6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7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8版:今日运河·专题

Ht09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0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1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2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3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4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5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6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7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8版:今日运河·专题

Ht19版:今日运河·专题

Ht20版:今日运河·专题

Ht21版:今日运河·专题

HT22版:今日运河·专题

Ht24版:今日运河·专题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K01版:今日潍坊

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K04版:今日潍坊·城事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

N03版:今日德州·健康

N04版:今日德州·关注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教育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Z01版:今日枣庄

Z02版:今日枣庄

Z03版:今日枣庄

Z04版:今日枣庄

Z05版:今日枣庄

Z06版:今日枣庄

Z07版:今日枣庄

Z08版:今日枣庄

Z09版:今日枣庄

Z10版:今日枣庄

Z11版:今日枣庄

Z12版:今日枣庄

Z13版:今日枣庄

Z14版:今日枣庄

Z15版:今日枣庄

Z16版:今日枣庄

Z17版:今日枣庄

Z18版:今日枣庄

Z19版:今日枣庄

Z20版:今日枣庄

Z21版:今日枣庄

Z22版:今日枣庄

Z23版:今日枣庄

Z24版:今日枣庄

昂文烟

齐鲁晚报     2023年01月17日
  □高军

  已经进入小县城生活多年,每个大年三十早上我还是会走下楼房,打扫一下楼前的卫生,把很少的草屑等堆积起来点燃。最近这些年,想在楼下地上打扫点草屑等已很不容易,于是年前就到街边小货摊去购买干豆秸、干芝麻秸,和象征性打扫起来的草屑等掺和在一起,点着让它们冒起烟来,接着去燃放一挂鞭炮,在噼噼啪啪的炸响声中,烟火渐渐变小直至熄灭。总觉得进行完这一仪式,才算正式向新年的门槛迈进,新年随即就来了。
  这一仪式在我们这儿叫“昂文烟”。“昂”这个音,应该读普通话的三声,在这里只是代表读音,我查了很多字典也没找到这个意思的字的准确写法。我们这儿方言中“昂”的意思是“用火烧”,如“他的被子叫火罐子‘昂’了一大片”“小嫚不小心袄‘昂’了一个洞儿”“庄东一片地边上的干草不知被谁给‘昂’了”等。“文烟”好理解,就是小火烧出的烟,不是舞舞扎扎的,不是控制不了的那种。过去院子里不会有农药瓶、废塑料等,堆弄起来的就是一些草屑、碎树叶等,用火柴点上,燃烧很慢,成为很少见火焰的文火,大多时候就是冒烟,所以叫“文烟”。
  关于这一习俗,我曾在乡村问过很多人,但大家都说不明白,很多老人说:“风俗风俗嘛,就是这么一种风俗,什么意思说不上来。”我还是想弄明白“昂文烟”的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由于沂南县是1939年从沂水县分出的一个新县,我就去认真查阅流传下来的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和道光七年《沂水县志》,想从志书中找到渊源。康熙《沂水县志》“风俗”写得很简略,未记“昂文烟”等具体风俗,并作解释说:“地本荒僻,文献寡征,凡冠婚丧祭之礼,晏(宴)会起居之节,好尚议论之类,率以意为之。古语云‘穷乡多异’,亦其理也。”道光《沂水县志》原样照抄了这一段,并说域内已“讲礼节渐多”,“然地域既广,风尚不齐”,书中同样没有“昂文烟”等的记载。从这两部县志来看,在以前的历史上也没有文献记载过这些民俗,很多民俗其实都是“率以意为之”的。
  这也再次验证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固执看法,我国古代典籍《周礼》《仪礼》《礼记》号称“三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对历代礼制影响十分深远。可是,春秋战国以降,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读书人多重视四书五经的学习,乡村读书人能读完这些书的就是很了不起的文化人了,很少会有人再去研习《周礼》《仪礼》《礼记》等。而乡村又需要各种礼仪,乡村礼仪程式的解释、操控权只能在农村文化人手中,但他们大多对“三礼”研习不够。即使有些人研习得很深透,但“三礼”太繁琐,照搬过来并不适合贫穷的乡村人。所以这些人就会进行简化,甚至随意做一些改变,于是他们的操作慢慢就成了民俗。而这些人各人又有各人对典籍的解释和操作,有时也会被当事者家庭再做一些改变,所以就形成了“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的情景。
  “昂文烟”这一习俗外地并没有,应该就是在我们以及周边地方形成的。我想,当初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各位主事者应该都是“率以意为之”,有各种解释的,但他们的解释并不能被统一起来普遍接受,于是这一习俗的内涵就越来越说不清了。
  1997年8月版首部《沂南县志》“民俗”中未记载这一民俗,2012年8月版第二部《沂南县志》将其记为“笼瘟烟”,说其目的是“祈求把瘟神鬼怪熏跑”。这样的解释,应该也是来源于想当然,来源于望文生义,解释得相当狭隘。还有人把“昂文烟”理解为打扫卫生,烧掉垃圾,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这些说法当然也都不错,但就是都太简单化了。小时候,从没有人告诉我举行这一仪式的具体目的是什么。母亲曾让我们用这烟火烤一下眼睛和手,说是会眼明心亮,手不会冻伤。
  “昂文烟”里面应该有很丰富的“吉祥”文化的内涵,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对于“昂文烟”这个仪式,真相应该是人们一直都说不清楚的,但绝不能简单化、单一化去理解。
  大年三十早上“昂文烟”,早已成为我下意识的习惯动作,成为骨子里的一种乡愁积淀,成为一种浓浓的文化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