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坚强领导下,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政策创新、聚集资源要素、聚力精准服务,全力实施自然资源“十大行动、百项重点工作”,奋力推进自然资源“整体工作创一流、单项工作争第一、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1次、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7次。
一 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 三争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 精准化精细化精确化 要素保障取得标志性成果
(一)攻坚克难“争项目”
经过近4年持续攻坚,济宁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为全球25个、全国7个之一、全省唯一城市,《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启动全省首个碳汇造林项目,加快实施尼山区域国土绿化国家试点项目,完成荒山绿化4.63万亩,总量列全省第1位。
(二)抢抓机遇“争资金”
在全国52个矿山修复项目中脱颖而出,以全国第4、全省第1成绩,获得中央财政无偿资金3亿元,是2022年全市争取资金最多的单个项目。
争取省级耕地保护激励新增指标500亩、3000万元,列全省第1位。
争取省级采煤塌陷地资金5200万元,治理采煤塌陷地6.71万亩,均列全省第1位。
争取自然保护区矿权资金3625万元,列全省第2位。
争取新增造林资金1535万元,列全省第2位。
(三)创新思路“争政策”
1.矿山修复做法被中央环保督察办、《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推广。
2.采煤塌陷地治理做法被国家发改委转发推广。
3.金乡、邹城2个闲置土地处置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广。
4.泗水1个村庄规划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广。
5.曲阜、微山、嘉祥被确定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总量列全省第1位。
6.新增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3处,总量列全省第1位。
7.深化稀土地质找矿工作,储量规模列全国第2位、全省第1位。
8.闲置土地处置比例列全省第1位。
9.标准地出让宗数列全省第1位,《山东新闻联播》报道。
10.“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做法获CCTV-1报道推广。
11.入选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名录735株,总量列全省第1位。
12.政务信息工作列全省第1位。
13.政务公开列市直部门第1位。
14.获批全省首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建设试点。
15.获批全省首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16.全省率先实施“采矿终了效果管控”制度。
17.全省率先出台《一码管地工作规则》。
(一)统筹布局“优空间”
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中期成果,完成108个重点项目12831亩“两规”一致性处理。
城市规划全面提升,制定《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划条件管理暂行规定》,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中心城区39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市政府批复,首次实现中心城区片区控规全覆盖。
镇村规划不断优化,完成7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14个村庄规划编制精品工程。
(二)分级分类“强保障”
强化项目导向,预支新增指标1.1万亩,批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9个、建设用地2.9万亩、创历史新高,批复批次用地314个、建设用地2.2万亩,保障了新机场、宁德时代、济曲快速路等项目落地建设。
强化流程再造,实行1名县级干部+1名科长“一对一”联系服务县市区制度,先后解决问题42条。规范“一个工作日办结”“容缺受理+承诺”“并联会审”“绿色通道”等10项制度。
强化政策创新,印发《济宁市重大项目用地服务手册》《自然资源惠企政策清单4批90条》《服务乡村振兴用地13条》,设立6个服务专员,召开5场新闻发布会、6场政策解读会。
(三)提质增效“促集约”
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大,出台“月度通报、专项督导、及时预警、提请约谈、考核扣分、指标奖励”等6项硬核措施,盘活存量土地超过5万亩,其中批而未供40631亩、闲置土地10242亩、城镇低效用地7471亩。
土地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发布2期《经营性用地蓝皮书》。完善土地熟化、储备、供应、监管统筹运营模式,完成土地供应超过6万亩。
(四)营商环境“更优化”
以“一网通办”为重点,全面免除小微企业登记费、企业间登记费,推行遗产管理人制度、“带押过户”,完成108个新建小区“交房即交证”、1289个项目“交地即交证”、化解城镇居民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6.6万户。
以“多测合一”为基础,制定《济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测绘环节由11个整合成3个。
以“一码管地”为抓手,联合10部门制定“用地清单制”办法,联合7部门印发《不动产单元代码“一码关联”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方案》,推动“拿地即开工”。
三 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 资源保护迈出关键性步伐
四 强作风提效能树形象 队伍建设得到整体性提升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一)五个专门“抓绿化”
启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建立健全栽管并重全链条荒山绿化工作机制,立足生态富民,设立护林公益岗位2171个、带动就业30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3200万元。
(二)推深做实“林长制”
培树15个市级林长制示范乡镇,组建市级科技民间林长队伍,获得省级年度林长制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三)三提一扩“绿矿山”
按照提标准、提速度、提效果、扩范围原则,累计投入7.4亿元,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5万亩,10家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加快推进济宁市地质调查及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建设,打造绿色勘查“济宁品牌”。
(四)协作配合“保湿地”
印发《济宁市建设项目使用自然保护地审查监管实施细则》,联合12部门建立野生动植物执法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守牢自然资源安全底线。
(五)强力推进“双清零”
让执法“长牙齿、长翅膀、长眼睛、长筋骨”,让违法“长记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六)持续深化“田长制”
市政府印发“十严格”强化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月“10项活动”,完成补充耕地入库2.19万亩。市级安排285亩土地指标、750万元奖励15个耕地保护突出乡镇。
(七)全面应用“空天地”
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测网络,制定《济宁市立案查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工作规范》《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听证办法》。
(八)灾情灾害“零发生”
健全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森林防火网格化责任体系,全市森林防火形势平稳有序。科学有效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实现无虫灾、无投诉、无舆情“三无目标”。加强地质灾害预防治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提高站位“抓学习”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等精神,坚定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群众权益的初心使命。组织81名干部下沉一线,助力社区疫情防控,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红旗标兵“树导向”
制定《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结果运用的16条意见》《打造干事创业一盘棋选人用人凭实绩的8条意见》。评选流动红旗54个、青年标兵35人、事业单位内设机构“攻坚克难流动红旗”128个,以事择人、好中选优,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全面巡察“强纪律”
积极配合省委、市委黄河流域专项巡视巡察,实现内部巡察全覆盖。培育“清廉自然”品牌,通过查找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2023年,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工作部署,树牢“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目标导向,深入开展“严真细实快”作风能力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基础工作提升年”活动,以严守底线为前提,以空间规划为核心,以效益提升为导向,全面构建“生态优先、存量为主、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济宁“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资源要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