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仅凭支付方式的改变很难解决涉及公务消费的腐败问题,信息公开、群众监督等配套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近日,《山东省省级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制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办法》规定,预算单位单日提取现金一般不应超过3万元,年度提取现金一般不应超过当年基本支出预算的3%。 公务消费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相关的腐败问题也屡屡见诸报端,《办法》的出台体现了我省加强财政监管和廉政工作的力度。同时也应看到,公务卡的全面推行面临不少困难,仅凭支付方式的改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涉及公务消费的腐败问题,信息公开、群众监督等配套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 公务卡是个好东西,要想发挥作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推广,打破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并存的“双轨制”。实际上,公务卡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了,2007年就有多个省份开始试点,我省2012年已经完成17市全覆盖。就执行情况来看,公务卡的推广困难重重:2012年我省使用公务卡的省级预算单位只有82个,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一些预算单位还常常拿出刷卡场所少等理由,变相抵制公务卡。如果现金形式的公务消费还是大量存在的话,公务卡再好也只能是个摆设。按照要求,全省市县所有预算单位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出台《办法》规范省级预算单位,显然开了个好头。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务卡消费主要是加强了内部的财务管理,要想遏制刷卡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外部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预算单位公务卡消费的签字权都交给了“一把手”,如何保证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又如何防范“一把手”滥用权力,同样不容忽视。事实上,公务卡的最大特点就是“消费留痕”,每一笔消费记录都可以被查询到,这给财务信息公开创造条件。我省新出台的《办法》规定,公务卡统一采用“628”开头的银联标准卡,这跟公车悬挂特殊牌照是一个道理,容易辨识也就更方便监督。不妨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让群众方便地查到公务卡的账单,看到是谁在消费、在哪里消费、花了多少钱,既能震慑腐败行为,也是阳光财政的题中之意。 除了遏制公务消费中的腐败问题,公务卡的使用对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也有促进作用,公务卡本身就是银行卡业发展的产物。就像中共中央组织部开设“12380”举报网站、公车管理运用GPS卫星监控系统一样,现代科技也能在监督政府工作方面起到作用。这也是在提醒各个领域的职能部门,遏制腐败也要与时俱进,让更多的新技术手段发挥积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