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玮
8日,济南市财政局官方网站公开了市级预算部门“三公”经费,60多个部门随之公开。济南也成为全省17个地级市中第一个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情况的城市。敢于吃螃蟹,就是迈出了一大步。只是,这一步还可以迈得更“勇敢”些。 公开“三公”,引来广泛关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仅普通老百姓关注,政府部门也关心。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他们也会关注其它部门,也会比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给“三公”脱敏还有一段路要走。连日来,记者打电话了解有关情况时,不少部门都不太愿意“表态”。 一位市直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三公”经费一直是很敏感的话题,尤其现在关注度那么高,更不敢随便讲话,生怕惹出更多解读和议论。他觉得在公众看来,花钱越少越好,公布得越多,越容易引起注意。 10日,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预算编制过程时,相关工作人员变得紧张起来,连问是不是其他部门也要采访,表示不愿做“出头鸟”。 其实,“三公”并没有那么敏感。“三公”经费预算公布之后,质疑和批评声几乎没有。 公开“三公”预算,不仅让政务更加阳光,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了政府部门和公众相互了解的又一平台。当公众得到的信息越多,对事情的判断就会越理性。若只是为求稳妥而刻意隐瞒,公众的不确定性就会渐渐地转化为猜测,从而引起质疑。 敢于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又加固了不少。只是晒“三公”,还可以更“勇敢”些,公开还可以更细化,让逐渐建立起来的理解和信任,越来越坚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