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邹城,骄阳似火,在小麦收割之后,邹城市空阔的麦田里几乎看不到焚烧秸秆的浓烟和留下的黑斑。“以前秸秆大都被群众在地里烧掉,现在没人烧了,都争着把秸秆卖给镇里的蘑菇厂。”香城镇大黄村支部书记徐伟群说。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邹城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个尝试竟然演变成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给当地村民增加一条增收之路。 有了蘑菇厂 麦秸升值了 邹城市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如按每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 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秸秆利用新路,加大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力度。但是,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虽然消化了大量秸秆,一些农户为图一时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邹城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发现,有一家广西企业,利用小麦秸秆生产双孢菇,提供给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业企业。公司有技术、上规模,按照年产5万吨双孢菇的产量计算,每年需要30万亩小麦的秸秆,足以消化邹城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等利用后的全部剩余量。 这位广西老板为什么会看上邹城?当地人的说法是,南方人看到我们这里风水好,所以才来投资建厂。事实是否如此?当初的广西老板、现为山东集盛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宇楠说:“光看传统意义上的风水,我们早喝西北风去了!我们看重的,首先是邹城秸秆资源丰富,其次是辐射北方农产品市场和连接海外市场的地理优势,此外,还有当地淳朴的员工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才是我们看上的‘风水’。” 集盛公司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作为原料生产双孢菇,从邹城市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邹城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年产几十万只鸡的一家养鸡场提供。如今,邹城市小麦秸秆除粉碎还田和少部分压块、青储外,绝大部分都被这家企业利用,农民焚烧秸秆现象基本绝迹。 企业的大量需要,让原本一烧了之的秸秆不仅成为农民增收渠道,而且还催生专门从事秸秆生意的秸秆经纪人,香城镇大黄村的徐伟祥就是一个代表。徐伟祥告诉记者,以前小麦收完秸秆堆在田边地头,扔没处扔,烧不让烧,简直是个“包袱”,自从蘑菇厂建起来,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收购价格逐年增加。这几年,他按照每吨260 元左右收购,刨去设备租用、人员工资、运输成本等费用,收1吨小麦秸秆可获得30元的纯利润。
发酵后 菌渣成了复合肥 对秸秆的超大规模收购,不仅让集盛公司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每年产生约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集盛公司开始“不务正业”,主动与当地政府对接,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济宁鲁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心有灵犀”的企业,得知消息后不仅主动前来,还把厂子建在集盛公司旁边。鲁青公司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能制成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样一来,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也附带着解决了。 “如果由集盛公司来处理废弃菌渣,既不熟悉肥料行业,也缺少销售渠道,风险太大。”李宇楠说,“小麦秸秆以每吨260元的价格买进,产生的废弃菌渣以每吨50元的价格卖出,相当于降低了20%的原料成本,很划算。” 鲁青公司为何被吸引?公司负责人冯锡宏告诉记者,当地政府不仅给了优惠政策,还提供了建设用地。选择在集盛公司旁边建厂,省了菌渣运输费用,也能稳定获取原料;肥料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很受欢迎。这样一来,公司年利润率达到10%左右,每年能赚1000多万元。 “邹城结合自己的资源实际,把用秸秆生产双孢菇的企业引进来,以此为起点形成产业链,这是有远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表示,市场的眼光最敏锐,其利用方式也最有效。相应的,政府部门也要深入调查、因地制宜,主动引导企业和民众参与,才能将生产要素充分调动、统筹起来,从而构建起高效的秸秆利用产业链。
有机复合肥 给果树“增色”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邹城市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邹城市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山区林木覆盖率仅为27.5%,林木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发挥较弱。在这些山区丘陵地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山区丘陵薄地多达30多万亩。这些地区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地里辛辛苦苦刨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干一月。”当地山区农民就地脱贫致富的出路在哪儿?“出路在山,希望在林。”邹城市副市长宋景春介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邹城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将低产田、贫瘠坡耕地变为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然而,发展粗放的个体林果业,每亩林地的产出也不过几百元,难以解决问题。只有发展上规模、高效益的有机林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如此一来,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秸秆等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记者在香城镇看到,当地农民在山坡和山谷的沙质土地挖坑,并在坑中垫秸秆、放猪粪和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忙得不亦乐乎。 “用了这些有机肥,我们的上万亩长红枣树就能结出香甜可口的果实,今年的采摘节就能吸引大量游客。这种长红枣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还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香城镇幸福源专业合作社社长章庆民告诉记者,原来农民种地瓜、花生,每亩地年收入为1000多元;现在改为立体种植,上种大枣、下种金银花,既保水土,又增效益,每亩地年收入提高到了3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