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出老历史收进档案馆里 |
探访档案馆的有趣收集,个人经历和家庭档案都在其中 | |
-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市档案馆正在展出收集的中山路老照片。 李晓闻 摄 | | 崂山区档案局工作人员在整理口述史的音像资料。
吕璐 摄 |
|
本报记者 李晓闻 吕璐 除了方言,这些年来,青岛市、区各级档案馆也在陆续征集其它值得珍藏的物件和记忆。市民口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个人收集的家庭档案、老中山路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儿,都可以作为珍贵的资料永久留存在档案馆里。 老历史 为未来留史存真 崂山区档案局的口述史采集工作已经持续了多年,这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崂山档案局党史科付科长介绍,2009年的一次口述史采访中,他们来到了83岁的崂山居民曲老先生家,曲老先生抗日时期还曾参加革命工作,通过他的口述,付科长和同事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珍贵材料,当年崂山地区的当地民情呈现在工作人员眼前。 付科长介绍,最初从党史部门的角度,他们联系老干部进行口述史工作,采访在崂山工作过的老领导,请他们讲述他们在革命生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作业绩和经验启示,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优秀传统、老一辈的革命故事等。随后他们的采集范围扩大到省级以上劳模,包括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等,请他们讲述工作中的奋斗历程及先进事迹。近年来,口述史的采集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众,从群众的视角去感受社会的变迁,去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日,记者在崂山档案局音像资料室看到,记载口述史的各种光盘、磁带被编号整齐地摆放在柜子中。近年来,崂山区档案局还购置了录像机、录音笔、刻录机、磁带转换机等口述资料采集的必需设备,为口述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据了解,口述资料采集小组每年都要上门、入户开展口述资料的采集工作,最终将采集的口述资料归档立卷,以视频、音频、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以光盘、磁带、纸张等多种载体予以保存。至今,他们已形成录音、录像资料达40余小时,文字资料达20余万字,同时获得了被采访者捐赠的工作笔记、回忆录等多种珍贵档案,弥补了馆藏种类的不足。 老档案 一家一户一档案 档案馆其实距离市民的生活并不遥远,家庭档案就是专属于个人和家庭的一种记录。青岛市各级档案馆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市民家庭档案的收集,将散存在家庭成员手中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相对集中并统一管理,并不定期指导市民如何整理自己的家庭档案。 家住太平角六路的杨桂芝老人就是市南区的家庭建档示范户。自1997年退休起,杨桂芝就开始慢慢摸索着整理家庭档案。家人从小到大的毕业证书、获奖证书、技能证书,一家人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照片,甚至到商店买东西留下的票据,都被老人一一分门别类地珍藏在不同的盒子里,这些既是一家人珍贵的回忆,也是60多年来社会变化的小缩影。一开始,杨桂芝只是想把有用的东西都收集在一起,后来她从档案馆那里学会了分类,就将档案分为学习档案、成长档案、消费档案、健康档案等等,如今已经收集了10多盒。 2002年孙子出生以后,杨桂芝又着手给孙子做成长档案。从孙子出生时的手脚印、满月照、幼儿园入园证、学生证,一直到如今的点点滴滴,杨桂芝都保留得好好的。 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尝试建立家庭档案,不仅可以当成回忆,而且在评职称、办理护照的时候,资料查找起来非常方便。目前,全市有2000多户居民建了家庭档案,仅市南区就有400多户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工作人员说,建立家庭档案并不繁琐,一般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分分类即可。家庭档案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可以将自己所取得的称号、学历以及有关的证件放在一起,将家庭大的收支、支出情况列在一起,将家庭的人情往来归在一起,将购买的家用电器的发票、说明书、保修单等放在一起,工资、奖金的收入情况记录在一起等等,只要稍加整理,用普通的本子、相册就能制成家庭档案。 “家庭档案记录和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状况,也是社会的缩影,记录和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成系统的家庭档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称。 老印象 老街里的老物件儿 在岛城历史上,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区一度成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商圈,被俗称为老街里。老街里浓缩了青岛百年城市发展史,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商业精神和文化基因。然而随着市中心的东迁,这片曾经繁华的老街区逐渐萧条、落寞。百年前的中山路是什么样子?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年,青岛市档案馆举办了包括征文、口述、影像和老物件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老街里记忆”征集活动。市民手中留存的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中山路及其周边区域拍摄的照片、录像,或者市民能够讲述出来的有关中山路的故事,都在收集范围之内。为了广泛收集史料,档案馆工作人员还来到天真照相馆等老字号商铺,开展口述和史料采集。 这次征集得到了不少老青岛市民的踊跃参与。所有征集到的史料在4月至6月开展的《中山路·老街里记忆》展览中展出,包括街里寻踪、商业之魂、金融繁盛、特色建筑、老街风情、再续华章等六个板块,许多珍贵照片和图纸,多数为首次向社会公布。 在前前后后的收集过程中,1907年的中山路街区前身大鲍岛全景照片,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接收专员公署关于山东路改称中山路的训令,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路全景照片,这些反映中山路“前世今生”的老物件,无疑成为最珍贵、也是展览中最抢眼的史料。同时,反映那些年代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老照片,也勾起了中山路一带老居民的不少儿时记忆。老照片上,位于胶州路上1904年创办的瑞蚨祥绸布店是一座二层小洋楼,有着精致的镂空雕花栅栏和拱门;盛锡福的制帽车间里,忙碌着清一色的年轻制帽工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拉着客人满街跑的人力车、九十年代新换的人行道和路灯、2004年3月15日被爆破拆除的青岛饭店大楼……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让中山路老印象在岛城市民脑海中一一浮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