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中 济南最关情
2013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韦钦国
  处暑之后,济南进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天高云淡,湖光山色,美胜江南,丽甲河北。诗词大家入诗填词,书画文人吟咏赞叹,留下诸多名联佳对及传世墨宝。而作为介绍济南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被称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即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极大地提升了济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是济南的荣耀。
  工书善绘者  惺惺相惜也
  游子思乡归意浓,鹊华秋色最关情。说到这幅画,就不得不提赵孟頫与周密这两个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浙江吴兴人,博闻强志,工书精绘,为元代著名书画家,与柳公权、颜真卿和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六月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在济南为官三年间,公务之余迷恋于济南山水,留下许多赞颂济南风情的诗词,《趵突泉》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其中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两句由书法家金棻书写后,至今仍挂在趵突泉公园泺源堂。许多人尤其是济南市民知道赵孟頫,大多源于此。
  再说周密。周密(字公谨,1232—1298),宋元时期知名文学家,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但相对于李清照、辛弃疾、闵子骞等,许多济南人对周密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的,这和他与济南交集少有关。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时,周密曾祖父周秘携家离开济南华不注山下,定居浙江吴兴,一个世纪后的1232年周密出生于此。农耕文明时代,古人安土重迁,羁旅之人、客居他乡者多半有浓厚的思乡情怀,尤其是家破国亡之际被迫流离失所时,这种愁苦思乡情结会更重。
  所以,虽然“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但周密仍认为自己“我虽居吴,于吴为客。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因而自称“华不注山人”。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在晚年的野史杂著中更自称“历下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齐人即济南人,元初称济南为齐或齐州)。
万般思乡情  诗画颂济南
  赵孟頫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常与家人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或怡情山水(赵在济南的官舍就在现在的解放桥北的东仓一带),对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及济南地理了然于胸。后来,42岁的赵回到吴兴,在这里结交了周密。因周密同样善书画、工音律、能诗善对,填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两人成为至交,惺惺相惜,这才有了《鹊华秋色图》。
  两人交往期间,赵孟頫多次向周密介绍济南景色、人文等,有一次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赵孟頫提及济南鹊山和华不注,说两座山峰“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事实上,如此概括并不为过。华山古名华不注,位于济南东北郊,属于平原山。鹊山则因夏季喜鹊汇集而名,岩壁横展,漫圆浑厚,临流翠屏。《历城县志》记载,“每当阴雨之际,两山连亘,烟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凭高眺远,可入画图。虽单椒浮黛,削壁涵青,各着灵异……”这就是位列古时济南八景的“鹊华烟雨”。
  赵孟頫的介绍更拨动了周密的思乡之情,遂央求赵作画以补其一生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以秋色为题,凭着记忆画了一幅关于济南的山水画,重点突出了鹊山和华山,并题以“鹊山秋色”,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如下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表明了画的来龙去脉和诞生经过,强调此画为“公谨”即周密所作。纵然鹊华秋色渐浓,总也藏不住客家人万般思乡情苦,从中可以读出两人对济南山水的热爱。 
  微醺之下的赵孟頫,状态放松,感觉极佳,采用平远画法,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整幅画面色调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入秋时的济南北郊景色、充盈着田园牧歌的宁静悠远跃然纸上。今天,透过已经发黄略卷的画卷,我们看到:湖面如镜,渔舟出没,芦荻轻曳;鹊山漫圆,华山高耸,两相遥对;田野平畴,枯润相杂,秋意渐浓;村舍掩映,房舍人畜,疏朗相间。画气秋色凝人,大气古远,线条自然,错落有致,无论是从艺术水准还是人文情怀,都是难得的佳作,弥补了周密“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之情。
君为爱妾藏  不登鹊华桥
  《鹊华秋色图》问世后受得追宠,元、明两朝收藏于民间,后到了乾隆皇帝手中。这位善武功、爱游玩、好题词的皇帝将“鹊华秋色”题于引首,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和皇后富察氏来济南游历大明湖,登临鹊华桥。当时的鹊华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桥高数丈,于其上向北远眺,近处荷柳争辉,画舫往来,柳逗池鱼,影惊浴鸟;远处鹊山侧卧,华山耸立,遥遥相对,含黛衔烟。泉城秋来风景异,鹊华秋色画屏中,这不就是《鹊华秋色图》中描绘的济南秋景吗?乾隆命人从宫中取来真品,对着鹊华二山展卷看景品画,发现“始伯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遂兴致大发,即兴赋鹊华桥诗一首:“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归京途中皇后病故,乾隆认为是自己写了这首诗带来了不吉。苦闷之余再次把玩《鹊华秋色图》时发现,图中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山在黄河北、华山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认为是不祥之兆,命人将《鹊华秋色图》焚毁,后被百官劝止,乾隆便命将此画收入大内,永久封藏,任何人不得观赏,从此,乾隆再也没看过《鹊华秋色图》,自然不肯再登鹊华桥了。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被“打入”冷宫未必不是件好事,避免了被偷盗损坏或战乱时期被抢劫的危险,变相地保存了这幅名画。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台湾时,将包括《鹊花秋色图》在内的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在台北故宫珍藏至今。1989年10月5日,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将《鹊华秋色图》印上邮票。狭居方寸间,难掩故乡情。 
◤《鹊华秋色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