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关注城市建筑垃圾,协助有关部门斩断乱倒的“黑手”
源头管理细则年内出台
2014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流水线。 本报记者 臧振 摄
     本报11月19日讯(记者 臧振) “齐鲁晚报报道之后,我们村东大沟乱倒建筑垃圾的问题第二天就被有关部门叫停了。”19日,高新区迎仙村村民张先生说,后来,有几家企业联系村里要回收东大沟的建筑垃圾,村里唯一的一口饮用水井保了下来,300余户村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这是我们关注城市建筑垃圾的起点,自3月3日迎仙村东大沟私倒建筑垃圾危及饮用水井一事曝出后,很多市民拨打本报3159019热线反映乱倒建筑垃圾问题,本报集中曝光了城区多处建筑垃圾乱倒区域,暗访屡禁不止的渣土车,探访淄博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企业,邀请律师、城建专家、人大代表、相关部门,探讨如何从源头上解决乱倒建筑垃圾的问题。在本报的持续关注下,住建、交通、城管、国土等部门形成联动,多次专项行动,清理城区建筑垃圾,严格管控渣土车。
  标着禁倒,为何还有人偷倒?闹市渣土车为何屡禁不止?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为何面临着“吃不饱、卖不出”的窘境?,淄博建筑垃圾方面的法规制定到了哪一步?这些问题经本报报道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筑渣土管理办公室随之成立,负责调度10余个部门。首部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也于4月出台。
  淄博市住建局城建科相关人士介绍,有关源头管控建筑垃圾的相关细则将于年内出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