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尼山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立志
  11年前,曾有一次南美之旅。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居民大都信奉天主教,一些地标建筑也往往与天主教有关。巴西与智利各有一座圣山,巴西的是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山(科科瓦多山),智利的是圣地亚哥的圣母山(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当时我曾突发奇想,中国的圣山在哪里?直到今年4月,我才找到自以为正确的答案。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麦田碧绿,新柳摇曳,桃英缤纷。从济南出发,沿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驱车南下,从曲阜向东转日东(日照到东明)高速,出泗水互通立交,沿圣源大道向西南,便来到尼山脚下。这里是孔子的诞生地,也就是中国的圣山。
  尼山原名尼丘山,位于曲阜、邹城、泗水三县交界处,西北距曲阜约30公里。此山海拔不高,只有340余米,“其山五峰连峙,谓之五老峰,中峰即尼丘,迥出霄汉间。”(《阙里志》卷之七,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
  司马迁指出,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关尼山的来历,有人认为,因后人避孔子名讳,改尼丘山为尼山。我对这个说法有些怀疑,孔子很可能因尼丘山而得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其名、字中“尼”、“丘”二字均应此山,而仲尼之“仲”,如同其兄“伯尼”之“伯”,不过是伯仲叔季排序的“老二”,这也是“批林批孔”时称孔子为“孔老二”的根据。
  为纪念圣诞之地,尼山东麓历朝都有兴建或营缮,形成了留存至今的大片古代建筑群。尼山孔庙最早建于公元十世纪,“后周显德中,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阙里文献考》)毕竟年代久远,之后则是屡废屡建。现存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整个景区主要由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尼山神庙等所构成。尼山附近尚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尼山八景”。整个建筑群红墙围绕,黄瓦覆顶,绿树蓊郁,一派静穆与神圣。
  我手持相机,沿尼山坡道缓步上山。尼山孔庙位于尼山东麓陡峭的山腰上,亭台殿阁,雕梁画栋,松柏苍翠,气象萧森。一座石桥下,山涧深深,此涧名曰“智源溪”。“智源”者,智慧之源也。清人王尔鉴诗云:“一泓活水千秋澄,谁向智源窥体用。”(《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七)“智源”即指此。
  过桥就是尼山孔庙。右侧有碑,红色楷书——“大明尼山书院”。孔庙正门是一座石坊,坐落于11级台阶之上,四根八棱石柱,匾额上阴刻“欞星门”三个红楷大字。柱头饰华表与辟邪。孔庙建欞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此为孔子地位之象征。
  过了欞星门,一座院落遍植柏树,大成门东侧有一块康有为于“甲子年”(1924年)题写的“古昌平乡”石碑,盖“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也,即今之鲁源村。院落东南角,有亭翼然,曰“观川亭”。传说此亭即《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之原址。观川亭侧铭牌称,此亭“东临沂水”,孔子曾在此“观川感叹”。不过这里的沂水,并非纵贯鲁南、流经临沂的沂河,而是曲阜城外的小沂水。《水经注》中有记载。孔子临川眺望,思绪悠远,一声叹息,余音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如逝,转瞬两千多年!
  出尼山书院,过友谊林,从尼山东麓的悬崖边上,小心翼翼下到谷底,远远看到一方红字石碑——“夫子洞”——竖在洞口。夫子洞上方陡坡之上是观川亭,洞口南侧则是智源溪。夫子洞,汉代称“孔渎”,金代名为“坤灵洞”。石洞深约三米,内有石板一块,形如石床,石板凸起部分宛如石枕。关于坤灵洞,古代多有吟咏,金代诗人陈国瑞诗云:“云开虎洞清溪绕,雨卧龙碑碧鲜封。”明代诗人、孔子后裔孔公璜诗曰:“林深文德来鸣凤,洞古坤灵起卧龙。”(《阙里志》卷之十二)诗中之“龙”、“凤”、“虎”的意象,均有寓意存焉。
  《史记》有“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条记载,历来为孔子信徒们愤愤不平。其实,古书里的“野合”,并非单指非婚男女野外媾合,而是说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征在之结合,因两人年龄悬殊,不合古时礼仪,是谓“野合”。叔梁纥不仅有妻有妾,严重超生,而且老牛嫩草,续娶稚妻。《孔子家语》记载:“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字伯尼),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也就是说,孔子出生时,他已有同父异母的九个姐姐和一个残疾的哥哥。孔母分娩前的种种怪诞,比如黑帝梦交、麒麟玉书、二龙绕室、五老降庭之类,多见于孔府内籍,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个特殊家族出于自我神化的需要,也情有可原。当然,这些大体是有谱的。
  尼山孔庙东去不远,有一座新建筑,牌坊式大门上,黑底金字匾额——“尼山圣源书院”。门前一块大石,上刻中英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门右侧有一铜鼎,铸有“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十周年”字样。进得大门,一块由许嘉璐撰文、欧阳中石书丹的巨石横卧在绿色地柏之中,叙述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来历。大而无当的院子里,位于院中央的孔子雕像显得渺小而孤单。正面的礼堂曰“明德堂”,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手笔。西侧的简易会场,主席台仍然悬挂着“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会标,落款“中国·山东·济宁2012年5月”。进门时,一位50多岁的看门人,温和地说,“没人。进来看看吧。”偌大院子,空旷寂寥,人气萧瑟,我是唯一游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