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963个村实现环卫一体化
商河所有乡镇设有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生活垃圾处理场内工作人员在实施监控设备。   本报记者 蒋龙龙 摄
     商河县在创建生态县的征途上,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是生态县创建中的重要一环。商河县在实施环卫一体化进程中,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在所有的乡镇设置了垃圾中转站,全县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本报记者 蒋龙龙 见习记者 张九龙           
  一年内963个村全部
加入了环卫一体化

  作为商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环境卫生管护中心主任的王笃国见证了商河县实施环卫一体话的进程。
  据王笃国介绍,2010年,商河县决定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当年7月,商河县相关部门曾去昌邑市学习先进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经验,并多次召开会议,决定将在全县实施。
  商河县按照高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商河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意见》。为了协调各方面工作,商河县还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商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
  “当年底,商河县把全县的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王笃国说,商河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就是在村内纺织垃圾桶收集垃圾,然后运到镇上的中转站进行中转,最后再运到处理场进行处理。”
乡镇都有中转站
每月都检查考核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的根本。”王笃国说,商河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经多方考察、对比,投资3090万元建设占地103亩、日处理能力12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投资2100万元建设12处垃圾转运站,“每个乡镇都有垃圾中转站。”
  在农村,按照100户设1名保洁员、每15个户设置1个垃圾桶、每10个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的标准,商河县共配备专职保洁人员1546名,投资700万元购置垃圾清运车97辆、安置垃圾桶12500个。
  同时,大力开展清理农村土堆、粪堆、柴堆等“三大堆”和路域整治活动,累计清运垃圾36万立方米,不少“三堆”(草堆、粪堆、垃圾堆)被清扫。商河县还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全县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建立月度检查考核、通报制度,还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先进奖励资金,通过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街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民从不理解
到积极参与

  为了给商河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商河县把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日常管理费用以及垃圾转运费用列入县财政经费预算。“行政村生活垃圾清运费用、垃圾中转站建设用地费用等纳入乡财政预算。”但是仍要居民出部分钱,“大概每人每年要交20元钱。”
  刚开始实施时,不少村民对要交部分费用,并不了解,“当年共接到了50多个村民的电话,并不理解。”村民要缴纳费用,“既能弥补资金的不足,又提升了村居民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积极性。”
  他还介绍,随着环卫一体化的实施,“第二年只接到了几级居民电话,表示对收费不理解。”第三年,基本就没有再接到对收费不满的电话。“因为随着城乡环卫工作的推进,村民确实感到了变化,村里的垃圾堆不见了,苍蝇少了,都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王笃国还说,现在村民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热情也很高,“村民遇到什么环卫问题都会及时反映,如哪地方存在垃圾堆了,垃圾没有清理。”他举例到,去年一个乡镇的垃圾中转站修了三天,“影响了垃圾清运,就接到了不少村民打电话咨询。”
  “虽然,商河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受到了居民的支持,但离群众新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王笃国介绍,商河县将继续加强环卫设施设备建设,提高环卫装备水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