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遗影,刻画历史年轮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 本报记者 王茜茜
片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文峰小学大礼堂遗址。
  ▲村内绿树环映的街道。
  ◥一座小桥延伸于村内葱郁的树丛中。
  沾化县古城镇坐落于省道315旁,来来往往的车辆也不少,但是这座小镇是安静的,犬吠、鸟鸣、鱼塘、芦苇、枣树、红花,一副安逸祥和的田园小镇也就跃然眼前了。古城镇是沾化县的一部史书,古建筑遗址较多,经过多次发现、保护、修缮,现存老县衙、文峰台、文庙、姑子庵井等10多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可以说,这些古建筑镌刻着古城镇的历史脚印。而关于每一个景点,每一处古迹,小到传说故事,大到革命历史,这里的村民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始建于唐朝,古城镇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1042年——1957年间,是原沾化县城所在地。西关村、东关村、东街村、南关村、北关村等五个村子组成了镇的中心,也正是此次古城之行的目的地。
  古城的秋是金黄色的。玉米,一粒粒,一个个,沿着巷弄的一边铺开了一条金色大道。最近这两天的天气正暖,中午的太阳晒在身上就像被火炉包围着,勤劳的村民也赶紧趁着好天气晒干了玉米卖个好价钱。“今年是个丰收年,风调雨顺的,而且今年玉米的价格也不错,赶个好行市能卖个好价钱呢。”一位帮儿子晒玉米的大叔笑呵呵地说。
  在村子的东南角是新近修复完毕的文庙,总体布局遵从儒家礼仪和宗法原则,强调居中为尊,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层层递进,起伏有致,是鲁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儒家文化庙宇。它的门前是魁星阁和文峰台遗址,这里是最美的。一片宁静的湖水,湖边的芦苇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红艳艳的,秋风吹黄了苇叶,芦花却白得柔美,随风轻摇,此起彼伏,更像是泛起的一道道浪花。采下几支握在手中,这柔美就被随身携带了。岸边,几名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在说着悄悄话。
  十字街东侧还遗留着部分东城墙残垣,断断续续的,近两米高的遗址上长满了杂草、树木,就像是一位年长者,守候着子孙,见证后代的兴衰愁喜。在一条巷子内,每家每户门前都种着花,红的、黄的、紫的,虽是村民自家门前随意的装点,却成了村子的一条靓丽风景线。而在风景线的尽头,文峰小学大礼堂遗址略显得孤单,大门紧闭,房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土,风吹来的草种子在上面扎了根,此时的枯草是唯一陪伴它的朋友。
  走在乡间的路上,村民们都在自家忙碌着,看到我们这几个陌生人,便说,“又是来拍照片,旅游的吧。”路边的一户住宅屋内收音机开得声音高高的,一段京剧曲幽幽传来,一位路边晒太阳的老人闭着眼,应该是在听京剧吧。
  到古城,也是有口福的,路两边随处可见锅子饼店,简单的门头,摆上四五张桌椅,吃着香喷喷的锅子饼,口水都兜不住了。
  踩着脚下的落叶,听着秋日里槐树间的私语,看着北城墙上裸露着斑驳交错的老树根,一时半会不可能探寻完这部史书。现在,古城镇正在重点挖掘“民俗文化”这一文章,重新包装后再推出,将“文化古城”打造成沾化的旅游名牌产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